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旅游邹城
邹城印象
葛炉山之魅——百草堂里思葛洪
2016年01月19日 

    葛炉山因葛洪而得名。相传他曾经在葛炉山上立炉炼丹,精研道学。高耸在葛炉山上的抱朴亭和村里的百草堂记载着关于葛洪的遗迹和故事传说,让人们时时想起这位东晋著名的道教学家、化学家、医药学家。

    葛洪,自号抱朴子。生于284年,卒于364年。幼年好学,博览经书,精通医学和药物学。年轻时的葛洪也曾投身戎马。晋永兴元年(304年)葛洪加入吴兴太守顾秘的军队,任将兵都尉,与石冰的农民起义军作战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曾多次镇压义军,立下战功。后又遭逢许多官场厄难,深受其苦。深感“荣位势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绝,赫赫者灭,有若春华,须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百端,忧惧兢战,不可胜言,不足为矣”。乃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 修习玄静。

     建兴二年(314年),葛洪隐居深山,开始《抱朴子》的创作。其间,战事频仍,瘟疫流行,生灵涂炭。他足行万里,广采草药,制药布施,救人于水火。他在行医和游历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大量救急所用之方,特地挑选一些比较容易弄到的药物,并将简便易行的各种灸法,编撰成《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玉函方》刊行于世,济世惠民。凭借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一句话获取灵感,科学家屠呦呦成功从青蒿中提取能够治疗疾的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葛洪驻足葛炉山之时,行医炼丹固然是他的日常之事,但他思索的却是更大的问题,更深远的问题。因为这儿是孔孟之乡,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和核心。他在思索:老庄的《道德经》和《南华经》里究竟有没有仁和义,而《论语》和《孟子》里究竟有没有道和德。“道可道,非常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法自然。”老子和庄子的哲学就紧扣一个“道”字。

    而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同,不相为谋。”“德不孤,必有邻。”“为政,为德譬。”孟子也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其中的“道”和“德”与老庄哲学中的“道”和“德”有没有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道德和仁义又是孰高孰低?就在这个时期,他苦苦思索,反复斟酌,终于完成了《抱朴子》内外篇。内篇20卷,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总结晋代前的神仙方术,包含守一、行气、导引等,为医药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外篇50卷,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阐明其社会政治观点。全书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伦理相联系,是最早融合道、儒哲学思想的作品。

    而今,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我们站在抱朴亭下,吹着微凉的清风,真的该扪心自问:面对自然山川,我们想的是什么?做的又是什么?和古人相比,我们还有没有那样的情志和品位,气度和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