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旅游邹城
邹城印象
孟母三迁祠
2015年11月20日 

 

我来到孟母三迁祠,是来向一位伟大的母亲致意。

拂拭三迁祠,凝视着矗立在眼前,少许破损的白色的“孟母教子”雕像,我陷入深深地沉思。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的话题。

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这里的建筑已是斑驳陆离,陈旧不堪。

经过2000多年的洗礼,孟母三迁的故事愈加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如果说,三迁是环境的重要性的体现,是教育的序曲;教子,则是孟母三迁祠的主题。


人们通常认为,母以子贵。中国古代很多名人以其卓越的贡献而名垂青史,也为其家人,特别是母亲赢得了荣誉。但母子一起享有盛誉的能有几何。

她没有学过环境学,没有什么学历,不懂高深的理论。

她从荒郊迁到市场,最后迁到学校旁边。因为她明白环境的重要性,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她更明白对于教育,“修身”是根本,做人最重要的平凡道理。

有了她朴实的教育理念,这才有了百家争鸣中孟子自成体系的思想,唯有孟子喊出了“吾善养吾浩然正气”。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的做人标的,为中华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她没有枯燥的说教。她的“断机教子”是最好的注释,而且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教育图画,一个多么形象、动人的教学场景。

她不是教育心理学专家,她的所为却折射出最朴素、最实用的教育道理。循循善诱,寓教于乐,既有知识的积累,做人的道理,更有对心理的把握。似润物无声,像春风化雨。这里面包含着博大的母爱,散发着春天般的温情和暖意,激荡起层层爱的涟漪。

她启迪了多少后人,让多少母亲顿悟,让多少学子受益。

多少人把她奉为“圣母”,多少人把她的所为当做真理,多少学者在不断挖掘其中的奥秘。

世世代代有多少孩子在童年的小摇车里,听着母亲吟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篇章。这是多么美丽的“小夜曲”。”

 

在古代,这是一个美丽的话题,在今天,这是一个沉重的难题,同时也是一个使人沉思的课题。

教育专著越来越多,教科书越来越厚。教育的经验日渐丰厚,教育的精髓却渐行渐远。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但教育的神圣和庄严越来越淡,教育方法依然很呆板,教育的宗旨越来越“跑偏”。

在应试教育面前,教师有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家长有着越来越多的重负,孩子们为了学业痛苦不堪。

面对当今教育的缺陷,我站在“孟母教子”的雕像面前,我在思索,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我曾看过西方的教育案例,有卡尔•威特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子。我也悉心读过卢梭的《爱弥儿》,《蒙台梭利育儿全书》等。毋庸置疑,他们从教学内容上,从教学方式上有着他们的优势,但是从环境的影响,快乐学习,兴趣的培养方面,我发现了“孟母教子”的影子。

我在思考,这其中是否存在着的某种必然。

是否让中方和西方来一次交融,古代和今天来一次对接。使我们的教育更合理,更科学。

“孟母教子”已成为教育史上的佳话,成为一种教育坐标。孟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国、世界思想史的地位已是举足轻重,不容置疑。而其母也因“孟母三迁”的故事传为美谈,被世代传颂。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邹城每年一度的“孟母文化节”,不仅扩展了教育的主题,更有了“感恩母亲”的深意。教育,也不再是单一的话题,教育的“密码”也不再神秘,它变得更加形象和具体。“孟母教子”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元素,有了普世价值。它化成了音符,飞出了邹城,飞出了中国,让中华民族教育的祥光普照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