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鸿山寺吃斋
2015年08月10日 

“梆梆梆———”

木梆敲响。诵经的,整理经书的,洗衣的,浇菜的,拔草的,打扫卫生的,做其他活计的都歇了工。大家陆续来到寺院的餐厅———五观堂。

南北两面墙上各贴着两个大字:“止语”。大概是叫进餐的人能够静心思索“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五观之一)”: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五观之二)”: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饭菜刚好准备完毕,有刚蒸出来的馒头和花卷儿,有煎饼,有大米饭,有小米粥,菜有炖冬瓜、芹菜炒豆干、腌辣椒、烩蘑菇、拌黄瓜,放在大小不一的碗或盆里,由大家自取。取食者没有挑挑拣拣的。对于进食者各样饭食都是香甜的,营养丰富的。因为在他们心中时刻镌刻着“防心离过,贪等为宗(五观之三)”: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心。还有“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观之四)”: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取过饭菜,大家分两排对坐在窄长的木桌前,这样的布置或许是便于相互监督吧。

寺院的住持释胜定师父最后一个到来。接近饭时,从山下来了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和师父交流自己的情感生活,倾诉自己的苦闷心情。胜定师父耐心地给他讲解、举例,让小伙心结打开,豁然开朗。她陪小伙走出大殿,又被正在施工的人员叫去,寻问相关事情。

胜定师父来到五观堂,首先照看她收养的一个8岁的智障儿童,给他盛好饭菜。然后自己拿了一个馒头,掰开,往里面夹了几根辣椒,一边吃一边又走了出去。旁人关心地问她时,她说,早上已经吃过了,这些就够了。叫人想起“为成道业,故受此食(五观之五)”: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在五观堂吃饭的有寺院的住持、护法居士,也有随来随走的善男信女。他们大多是邹城市和附近县市的,也有从远方慕名而来的。一位从江西来的居士在这儿修行居住了一周,昨天刚刚离开。所以,用餐的人每天都有变化。每天都有新来的信众到这儿用餐。而鸿山寺也敞开大门接纳八方来客。胜定师父说,寺院也愿意通过一顿斋饭与众生结缘。

大家安静吃饭,释胜果师父提示第一次在这儿吃饭的我用餐时要把碗端起。我没有问为什么,轻轻地端起碗,静静地吃起来。我想,这大约是一种对粮食的珍惜和对劳动者的尊重。我忽然想起那首在中国妇孺皆知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有那句经典古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饭后,在胜定师父的安排下,我与几位居士进行了交流。我询问他们为什么来鸿山寺,来到鸿山寺都做些什么,自己的身心有哪些改变。他们告诉我,鸿山寺在众人眼里也许只是一座冰冷的建筑,但是,在我们眼中,它就是一个人,一本书,一个家,是一个载体和一个象征,我们到这里来为的是远离贪嗔痴,与师父沟通,解疑释惑,使心灵得到净化。当然,闲暇时我们什么都做,种种菜,管管花,打扫打扫卫生,这些都需要人手呢。

一位穿居士服的年轻人吸引了我。他的事迹也让我感到了震撼。

他叫魏明,兖州人。今天,他一家五口人都在寺院。他,母亲,妻子,女儿和儿子。他的家庭是一个佛化家庭,他,母亲,妻子,姐姐都是信徒。母亲一年前就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他停下生意陪母亲治病。前不久,母亲被医生判定不治之后,他遵照母亲的心愿,在鸿山寺出家并在此终老。一个月前,释胜定师父破例在没有经过漫长修行和艰苦考验的情况下为他的母亲剃度,成了一个出家人。现在,他和姐姐,还有姨妈,轮流在寺院陪伴母亲。他的妻子每隔三五天就带着8岁的女儿和仅有9个月的儿子到鸿山寺待一天。

在此之前,他就在兖州成立了烛光公益服务中心,通过QQ群和微信群等渠道,组织爱心人士70多人,以自愿的方式募集资金用于公益事业。他们的团队目前正固定资助3个孤儿,这3个孤儿一个5岁,一个9岁,一个12岁。他们为3个孤儿每月支付300元生活费,并利用队友优势,成立了文化补习小组和心理辅导小组,定期对3个孤儿进行关爱。前段时间,他们还上街慰问了环卫工人,并对3位患白血病的儿童进行了一次性救助。如今,他们的爱心队员在不断增加,救助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他就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对社会上的贫弱群体进行实质性的帮助,让更多的人远离孤苦,得到温暖。

与魏明握别的时候,我分明感到,虽然母亲病危,面临人生不幸,但他的手还是那么有力量。与他对视时,我看到,他的眼中没有过多的忧伤,更多的是慈悲和希望。

 

作者:孙继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