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峄山采薇
2012年08月02日 

 “远看峄山是篇小文章,近看是篇大文章,登山以后,处处是文章。”这是著名书画家王学仲先生登过峄山之后说的一段话。

作为山,峄山并不高大。甚至在邹城市,它都不是最高的山。它才5828

然而,山不在高。这座小山,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来过。秦始皇、刘邦、曹操、朱元璋、乾隆来过。司马迁、陆游、李白、杜甫、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于慎行、董其昌、王士祯、郑板桥、袁枚、刘墉来过。匡衡、华佗、赵孟頫、徐霞客来过……

小小的峄山,却来过这么多尊贵的客人,那么,它的主人该是何等的瑰丽奇绝、魅力独具呢?

曲洞通幽

山上有洞一点都不奇怪,却难比峄山之洞的诡谲与神秘。峄山上有凤字洞、甘泉洞、泮池洞、桃花洞、老君洞、盘龙洞、银钱洞、踞龙洞、爷娘洞、仙人洞、翁石洞……可谓数不胜数、美不胜收。

我们去峄山的时候,主人领我们探了三个洞,一幽、一阔、一狭。

盘龙洞。听这名字,琢磨一下这洞该是多么的曲折和幽远吧。导游向我们介绍说:这洞中还有八景呢,曰:“空谷寒泉”、“洗耳泉”、“幽溪玄远”、“处处光明”、“天眼滴漏”、“日出三竿”、“钟石”和“钟石文”。进到洞中,我们发现里面除了石头、白沙和清水之外,没有一点泥土,异常干净和清爽。洞的顶部由乱石堆磊而成,从中透漏下一束束阳光,因而并不黑暗。进洞不远便是钟石了。钟石,下丰上锐,形状像一口巨钟,洞顶三块巨石夹锁而使钟石悬空,游人站在洞底即可触摸到钟石平整的底部。清代邹县县令王尔鉴曾为钟石写了一首五言诗:“恐惊天上人,金钟化作石。不争万籁鸣,千载悬邹峄。”清末文人马星翼则写到:“不争也争了,不鸣也鸣了,甚至插翅欲飞天外,更为壮观者,即将鸣惊天下。”盘龙洞出口与桃花洞相连,离开钟石,大家携手蛇行,虽有导游的引领,还是不时误入歧途,直至出了桃花洞,才舒了一口气。

仙人洞。又称仙人棚,由一巨大片石岩自北向南倾斜坦卧而成,中由一上刻“柱石”两字的巨石在下擎住。此洞阔大空旷,约有一千二百平方米,百姓号称一亩八分三,足可容纳二三百人,自古是道家修炼的地方。古人题诗云:何人撑宫石,为此避谷计。有客岭上来,携得白云至。

踞龙洞静卧在峄山主峰五华峰插天石下,是登极顶的惟一石罅。此洞低矮崎岖,仄逼狭促,仅容一人匍匐而过,而且还须一跨二貼,三爬四滑,五卧六纵,七靠八挣,拐两拐,卡三卡,再窜上两窜方可通过。当年秦始皇东巡来到峄山,为求“一步登天,立成神仙”,从踞龙洞爬上插天石,因此该洞又称祖龙洞。民谣曰:踞龙洞里无威风,皇天老子也要爬。至今洞口上刻着这样的四个字:不敢不跼。

峄阳孤桐

名山有嘉木,嘉木是孤桐。每一种树木都有它的神奇妙用,峄阳孤桐以制作琴瑟之良木而闻名于世。以此桐制作的琴音质纯正、清脆嘹亮,闻之犹如“秋风入松,万古奇绝。”后人因以“峄阳”作为琴的别名。相传,第一个用峄阳孤桐制作琴身者是伏羲氏。大禹治水,造福人民,天下百姓都拿最珍贵的礼物敬献禹王,峄山黎民的贡品就是峄阳孤桐。《诗经》、《书经》、《史记》、《太平御览》等古籍,对峄阳孤桐均有记载。李白、王安石、赵子昂等都曾为孤桐写下诗篇。可惜的是,峄阳孤桐灭于一场通天大火。后来,多少人前来寻觅桐树的身影,全都失望而归,惟留下一行脚印,几串诗行:山阳觅孤桐,孤桐已无树。虽有千年凤,未知栖泊处……

峄阳孤桐绝迹后,县令王尔鉴伤感之余突发奇想,决心以桃代桐。他别出心裁地让人们把桃核投进泥巴,使桃核裹上一层黄泥,然后用弹弓把桃核向山中乱射。次年,山中长出无数绿油油的小桃树。几年之后,便是桃花灿然了。春风吹过,花瓣纷飞,形成“峄山红雨”的著名景观。李贺有“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的诗句。刘禹锡也曾写到:“花枝满空迷处所,摇落繁英坠红雨。”

现在,峄山上的树种有松、柏、槐、桃、火炬、橡子……峄山松林位处冠子峰东侧,莽莽苍苍,一片绿海,里面古树参天,阴翳蔽日。山上的野物如刺猬、獾、蛇、喜鹊、鹰多数都生活在这里。槐树则连片生长在东路的“快活林”一带。五月,粉白的槐花垂挂枝头,飘散出淡雅的清香,数日不绝。不同的树种使峄山四季变换着多彩的衣衫,或绿,或红,或紫,或黄,或褐,使它如一个青春少女风姿卓然,娇媚迷人。

书声琅琅

有山,有石,有泉,有树,该有清秀的学子,该有琅琅的书声。

有。春秋书院,孤桐书院,峄阳书院,子思书院,四大书院培养了多少“时代精英”啊。

春秋书院设在大通崖下的巨大洞穴里,为“孔子教授生徒处”,岩洞顶壁至今刻着“杏坛化雨”、“真儒境”等题刻。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伋,乃孟子的老师,《中庸》的作者,子思书院想来当为弘扬儒学真义之所。而孤桐书院和峄阳书院都是官办学堂,一建于明,一建于清,皆有繁复阔大的建筑和严格规范的建制。清朝初年,孤桐书院毁于兵乱,后合于峄阳书院,峄阳书院最终也毁于兵燹。

我们来到峄阳书院的遗址,尚可觅到正殿那宽厚的墙基和结实的柱础,以及殿前的半通残碑。殿基上有几棵蒲公英和苦菜开着黄莹莹的花朵,一株藤状植物从光滑的碑身探上去,鲜绿的藤蔓好似幼儿白嫩的手指,试着去辨别和解读那上面斑斑驳驳的文字。盯着残碑上的苔痕,遥想当年学子,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就着泉水习字,伴着风声读书,上山乃一顽童,下山则一硕儒,该是何等的浪漫,何等的豪迈。

爱情誓言

峄山脚下有个“梁祝读书洞”,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读书的地方。洞有数十米长,并有天然形成的石桌石凳,可卧可坐,且有两处清泉,东泉曰“鸣心池”,西泉曰“梁祝池”,只是人已去,洞已空,惟余两汪泉水,相对如一双泪眼。

梁山伯与祝英台生于微山湖畔的石马坡,结伴到峄山求学数载,那倾心的爱慕就萌生于峄山,那大胆的试探就发生在峄山,那浓郁的愁怨就凝结在峄山。峄山啊峄山,你的每一块石头是否是一句沉重的誓言?你漫山的云雾里可藏有情人经年的思念?你呼啸的山风中可糅着他们悠长的叹息?

秋天是峄山最美丽的季节,深秋时节,山上百花吐蕊,色彩斑斓。“梁祝读书洞”旁,有黄的野菊花,蓝的灯笼草,红的步步高,这个时候,是否有蝴蝶双双对对,在花间、在泉边依依翩飞?它们是否如初恋情人般物我两忘,如痴如醉?

还是您亲自去峄山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