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财富
2011年01月19日 

小时侯,常跟在母亲身边学做饭。先学烧火。刚开始,只知道往灶膛里添加柴草,认为柴越多火越旺。结果事得其反,火反而烧不起来。母亲在一旁边示范边对我说:“记住,人心要实,火心要虚,中间柴要少,火才旺。”现在想起来很有道理。中间柴火通风,能补充氧气,氧助燃,因此火旺。母亲没文化,讲不出道理,但却知道怎么做。母亲“人心要实”这句话,我铭记在心,逐渐养成“真诚待人”的品格,影响我的一生。

我不满足只会烧火,后来跟着母亲学作饭菜。先学和面,后学捏窝窝头、揉馒头、包水饺、擀面条……再学做家常菜、烧汤。农忙时,母亲下地干活,我就自己动手,烧汤做菜,伺候弟弟妹妹吃饭。

针线活男孩子是不学的。但我少时好奇心强,经常陪在母亲身边看母亲做针线,那细密平还的针脚令我羡慕不已。有时我偷偷地找上一块布,学着母亲的样子,穿针引线,在布上练习,连倒扣针都学会了。没想到这一手艺对我以后的生活会有很大帮助。

十六岁考入曲阜师范。临行前,母亲为我做了一件兰士林对襟小褂。那时学校勤工俭学搞得十分红火。有校办工厂,有菜地。每周都有一天体力劳动。过了多半学期,我的对襟小褂肩膀上就已磨破。我找了块布,向女同学借了针线把它补好。后来,裤子的膝盖和屁股部位磨破,我撕掉一件破裤子把它补好。补丁太大,颜色不一,团支部书记徐大姐看见了,硬把裤子要去,晚自习后在宿舍里给我拆掉重新补好。

师范毕业后,分配来邹做了一名小学教师。被褥脏了,哪能假期中背回老家劳累母亲呢!自己学着拆、洗、套。我清楚地记得,那年在峄山公社中参小学工作,我利用星期天,把教室里的桌子排在一起,趴在上面套被。一位大嫂到学校借东西发现了,惊奇地说:“周老师,你还会套被?像个老娘们似的!”我笑着说:“总不能背回家让老的给套吧!我自己会套。”大嫂很热心地说:“这不是男人干的活。起来,我给你套。”大嫂不容分说,夺过针线缝起来,我在旁边帮忙,一上午套好了两床被褥。

1968年教师下放,都会原籍。我留在峄山公社西龙小学,只我一人是外地的,饭要自己做。每天放学后,自己生火、烧汤、烙饼、做菜,摸索着拌、煎、炖、蒸、炸,三年的时光,炼出了不错的烹饪技术。现在孩子大了,做饭都由他们忙活,不下厨房了。有时每年过节,我还给他们露一手。亲自下厨,弄上一二十道菜不成问题。

母亲一生清贫,没给我留下一亩地,一间房,一分钱,至今八十有余,靠我赡养。但她供我读书,教我做人,还教会我艰苦奋斗自我生存的本领,这是一笔取之不尽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

当今社会,不少家长只知拼命挣钱,想为孩子攒下可观的财产,却忽略对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不少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衣服不会洗,饭菜不会做,甚至鸡蛋不剥皮就不会吃。试想,没有了父母的依靠,这些孩子将如何生活下去呢?

 

作者 周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