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对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痛批:“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保护,在大学似乎不再那么重要。学生读书求学似乎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个条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职位,教师则往往忙于跑课题、抓项目、拿经费。”如此的读书氛围,在“象牙塔”里尚且这样,何况社会上的芸芸众生,正如鲁迅先生的感叹: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休息日,一些年轻家长为了打发掉精神上“空虚的寂寞”,便去逛街、打牌、泡吧,但在他们出门之前,一定会对还是小学生的儿女们说,好好复习,好好读书。少儿又是读的什么书呢?课本,或是教辅。于是,有人说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都被语文试题的标准答案扼杀了。也许,若干年后,孩子们会记得是哪首歌,是哪部电影伴随着自己的成长岁月,而说不出是哪位作家、哪本书籍侵占着自己的少年时光。其实,家长们不读书,或许有他们的价值观以及各种不读书的借口和理由,但至少应该放弃点功利,让子女们读点国学,读点文学,读点经典,这可是孩子一生的“功课”啊!
时代在进步,阅读在退步,当阅读与实用主义相结合,功利就越来越强。说真的,看看现在“读书人”的生活,简直有些狼狈不堪,背离了阅读本身的含义,与精神上的愉悦渐行渐远。为了迎“考”,我们要去看枯燥的教辅书;为了理财,我们要去看“数据图表”满纸飞的财经书;为了健康,我们要去看探寻长寿秘诀的养生书……追着生活跑,读书很辛苦,可这些书籍却是一朵朵“浮云”,不能滋润心灵。
书籍缺乏的年代,我们如饥似渴,充满强烈的求知欲,一本《三国演义》,或是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甚至一本《新华字典》,都让人们的精神得到极大的慰藉。如今,文化市场繁荣,我们的阅读取向也在不断地修正和调整,读书紧盯排行榜,读书紧跟热点,害怕自己落伍掉队。可是,一年销售超过三万册就能算是所谓“畅销书”的书,追求实用、讲究功利,读之,我们明显感觉营养不良,就如同一只气球,看起来硕大丰满,实则干瘪空虚。
为了功利而读书,不是我们的本意,是教育的缺失、生存的压力等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的结果。或许,我们可以完全或暂时抛开名利,把读书看成是一种闲情逸致,而不是修一段苦行,让文学作品、人文书籍等高质量、经典耐读的文字泽润我们的灵魂,挤出功利的泡沫,还原读书的乐趣、读书的本真。
少点功利读闲书,这样,我们便不会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而阅读,着实提高“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品质。
作者 张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