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邹城市香城镇紧紧围绕中央、省、市耕地保护战略部署,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提高土地质量,全面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近3年全镇新增耕地4.3万亩、耕地总面积达13.4万亩,先后荣获省、市级“耕地保护激励乡镇”荣誉称号。
强化组织领导,守牢耕地保护红线
一是责任网络织密织牢。构建“三级联动,一网统管”责任体系,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强化顶层设计与组织保障,明确责任分工和推进机制,确保工作不断档、责任不缺位。用好“1+100”田长制巡查制度,常态化落实网格化监管,压实各村责任,对违法占用耕地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制止,坚决守牢耕地红线。
二是源头管控精准精细。科学划定耕地保护区9个,配备网格员100名,设立标识牌120余块,全面推行村级耕地保护信息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制定《耕地保护网格化管理细则》,实施周考核、月排名,每年评选10个耕地保护先进村作为镇级激励对象,全面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三是执法监督从新从严。坚持“技防+人防”双管齐下,一方面,配备无人机开展高频次航拍巡查,对重点区域全覆盖,实现疑似问题图斑100%核查整改,实有耕地保有量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加强执法监管,整合派出所、自然资源所、农业等部门力量,配备专职执法人员12名,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近3年,共制止违法占用耕地行为32起,恢复耕地面积15.2亩。
加强土地利用,促进节约集约增效
一是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种植。坚决扛牢“农业大镇”担当,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全镇41个村流转土地7万余亩,占总耕地面积50%以上,精准破解土地碎片化难题。镇级层面,成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土地纠纷调解办公室,整合司法、信访、财税、国土等部门人员,全面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化解矛盾隐患,为实现群众致富、集体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土地整治,提升种植效能。以土地整治为突破口,大力提升耕作条件与地力水平。一方面,实施田块归并整合工程,修整田坎、小坑洼300余处,耕地面积增加5000余亩。另一方面,强化耕地养护,全域推广有机肥代替化肥行动,春耕以来,全镇累计使用有机肥6.8万亩并连续3年实施小麦秸秆粉碎全量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3万余亩,耕地综合产能稳步提升。
三是强化宣传,凝聚社会共识。坚持将宣传教育作为耕地保护先导工程,整合自然资源所、法律顾问、农技专家共12人,开展“田间课堂”宣讲会60余场。组织村干部、网格员参观苗马村、北齐村耕地保护宣传示范街、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2次,营造了“全民护田”的浓厚氛围。
攻关良种耕作,夯实科技丰产根基
一是良种攻关,打造新引擎。坚持为“香城种”换上“香城芯”,依托苗马科研育种实验基地,联合济南大学、齐鲁师范学院、淄博禾丰种业,打造小麦育种万亩实践基地,发挥穗丰源、圣鸿种业等本土育种企业优势,稳步推进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创建,全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今年夏收,顺利收获夏粮3.9万亩,平均亩产达510公斤、总产量突破2万吨,创近3年新高。
二是农田改造,薄田变粮仓。深入实施高效特色设施农业项目,整区域推进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今年以来,建设高标准农田4000余亩,累计建成面积超6万亩,显著提升了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田变良田”的质效跃升。同步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对老旧沟渠、河道等重点灌溉水域进行清淤整治,累计疏通灌溉渠道35公里,维修泵站3座,特别是今年干旱天气情况下,有效保障了全镇3.6万亩农田的及时、高效灌溉,为粮食稳产丰收筑牢基础。
三是沃土智控,护航粮丰收。紧跟全省数字农业创新突破行动部署,大力普及智能农机装备普及和先进农业技术,积极推广无人机精量播种施肥、智能喷灌设施等智慧农业技术,播种、施肥效率和精准度大幅提升。全面推行水肥一体化绿色新技术,创新采用“4行玉米+6行花生”的间作套种技术模式,利用玉米为花生幼苗期挡风防倒伏,花生收获后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培肥地力,土地利用率提高20%,有效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耕地质量提升,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真正落地见效,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
下一步,邹城市香城镇将深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机制,持续扩大规模化种植优势,强化科技赋农力度,全力实现耕地保护、粮食安全、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的多赢局面。
文字报道:香城镇
责任编辑:薄登峰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千泉街道“里仁”宣讲赋能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