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旅游邹城
邹城印象
走进杨家峪
2015年02月02日 

刚到腊月初九,杨家峪的年味儿就象蒸在笼屉里的枣饽饽,丝丝缕缕的香甜捂也捂不住地弥漫开来。

大红灯笼挂上了,腰鼓敲上了,秧歌舞上了,街上卖春联的将墙上、地上披挂成红彤彤的一片……排坐在墙根下的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年又快到喽!还是过年好哇,热闹!”是的,过年了,意味着出门在外的孩子们该回来了,意味着举家团圆的日子到了,意味着……能不好么?

峪,从山,谷声,是山谷的意思。杨家峪四面环山,据说海拔257米,以前交通不方便,能真正探知、了解它的美的人很少。现在道路如同一条丝带,将这些如同桃花源一样的地方串成了一条珠链,杨家峪,已然成了其中最为晶莹的一颗珍珠了。特别是春夏秋三季,可赏花,可摘果,可听风可玩水,花果把风都熏香了,就连一垛歪歪扭扭的石墙上,从缝隙中也能长出一棵树,绽出一树花。

这里是何时建村的?没有找到更早记载,可却在山坡上找到了始建于宋朝的神秘太极图;村里关帝庙还护佑着淳朴良善的村民们,碑文中写道:乾隆58年,重修关帝庙……这就是村庄的文化了,它融入了村庄的血脉中,滋养着村庄,影响着村庄一代又一代人,给杨家峪的每个村民都在精神上打下了烙印,让他们亲近自然,敬畏神灵,推崇天人合一顺势而为。

老人,老井。68岁的村民杨文科看到我们在井旁驻足,热情地给我们介绍:“这井可真是有年头了。我父亲记事时这口井就正用着。”零下六七度的温度,井壁上却长满了大叶子的植物,绿绿的茂盛着,仿佛是长长的眼睫毛,让清凌凌的井水眼波般若隐若现。听老人讲,这井水质很甘甜,村里还有不少人喝这水,因为沉淀在记忆深处的熟悉味道吸引着他们。

杨家峪的民房大多就地取材以石砌成。一块块石头看似冷硬,特别是在这寒冬季节,让人觉得心里皱巴巴地缩成了一团。其实不然,这种房子冬暖夏凉,特别是几十年、上百年的老屋,因为一代代人居住其中,甚至把石头养出了玉石般的温润。院墙上的雕花石棂有的是“福”字,有的是花卉图案,还有制钱形状的,寄托着美好追求的同时,还顿时让一个个院落整洁、精致起来。石房石墙石板路,花生、地瓜、苹果、梨、核桃、栗子……四周大山的无私馈赠让杨家峪人有房住,有吃穿,虽不是多富裕,可知足满足的生活让村里人大多长寿,八十多岁还能骑着三轮车到山上看护自家的果树。

眼下,年的到来如灶下的柴火,使杨家峪慢慢沸腾起来。“邹东乡里过大年”活动让村民们心里又多了几分好奇和企盼,“人家能到咱这里过年?”“我们到时候忙活点儿啥?”等等问询一个接一个。村党支部书赵继红答得很自信:城里人就稀罕咱这儿空气好,年味儿浓,大家该怎么忙活年怎么忙活!来咱这里赶年集、过大年的,要得就是一个原滋原味。而做煎饼、蒸发糕,现磨花生油、炸酥菜、到蔬菜大棚采摘、到农家乐炖只笨鸡、吃道农家菜……能使成年人找到儿时记忆,能让孩子们知道:过年并不仅是逛商场、进饭店、放烟花,还可以这样过!

杨家峪和邹城其它的普通村庄一样,没有什么显赫名人,没发生过什么振聋发聩的大事件。可它养育了一辈又一辈的人,繁茂了遮护着所有村民的槐树、柿子树、杏树、梨树……它平和宁静的气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它、亲近它,到这里或寻记忆或觅乡愁,更或者,发现和编织新的梦想。

 

作者: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