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旅游邹城
邹城印象
我读《孟子湖畔》
2014年09月22日 

卫锋同志电话讲,让我为其《孟子湖畔》一书作序。一个周末的下午,他把样稿送到家里,看到后为之一震,原以为是本小册子,没想到竟是图文并茂20 多万字的大部头书。

当晚,边翻阅着文稿,边欣赏着摄影插图。从视角的宽泛性,到内容的深度性,不能不使我由衷的赞赏。无论照片和文字,不仅包括政治、经济的“在现场”、“深度观察”;还有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文博苑”、“邹鲁视界”……许多篇幅后面作者均附加了“理稿札记”,这不仅利于读者加深对照片和文章的理解,更看到了作者其思想、观点和文笔的升华。更何况,不少作品登上了国家和省级的报刊杂志,并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学术头衔。

有位学者说的好,文化就是人化。文不在其长短,他透露的是一个人的观点、涵养、性格,展示的是一个人的学识与处事的态度。《孟子湖畔》不仅凝结着作者的辛勤汗水,字里行间更有其对家乡、对岗位、对人民群众的爱,充满了亲情、友情和人间真情。用卫锋同志的话说:“带着情感去拍照”,“你拍摄民工,你必须把自己处在民工的位置上”。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无法与中华民族的“真爱”、“大爱”相比,这种爱是由家族之血缘关系被扩大为社会之人际关系。本不是兄弟,平时对朋友却称兄道弟;本不是家庭成员,让孩子称自己的同事为叔叔、阿姨;还有把家乡的领导称之为父母官,如此等等。这种由兄弟姐妹到同志,由家庭到国家……像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宽泛血缘”、“虚拟血缘”的人际关系,是中国文化之独有。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不爱家乡的人很难说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家乡,可能是山区、可能是平原,可能富裕、也可能贫穷。但肥肉是肉,瘦肉也是肉,贫与富,都是伟大祖国———母亲肌体的一部分,都是值得我们真爱和大爱的!

对于卫锋的人品和文品,我是比较了解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分管工业时,他在企业工作,“舞文弄机”做宣传报道,就小有名气。关键是他谦虚好学,对工作的认真和执著,还有一脸诚善的福相,不象有的还未读几本书就给人一种“苦大仇深”摆谱的面孔。既然卫锋年轻有为是个人才,所以,在后来的工作上,我也曾向有关同志力推过他。

有位名人说的好,一座城市可以没有历史,但不能没有文化。而邹城的历史确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发展史,又是亚圣孟子故里,是圣地儒源。说句心里话,能和孟老夫子搭上老乡确乎够骄傲和自豪的啦!对于孟子的文辞,余秋雨先生曾高度赞美:“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文化学者陈鲁民撰文说:“孟子的文章篇篇都像杂文,如投枪匕首,似针砭药石。一个杂文家要想写出点像样的东西,不妨学学孟子,仿效借鉴,必将受益无穷。”古语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邹城,理应成为当代“学习型、知识型的城市”。恕我直言,读书亦如“吸氧”,当今,各阶层、各领域实在太“忙”了,这种读写的风气和氛围远远没有形成,处于严重缺“氧”的时期。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有句感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不管怎样辉煌,但它在无文化的后代手里只能断送,在有文化的后辈手中才能永远发光。”这并非要求孟子故里人人都成为文化学者,但完全可以成为爱好文化的读者、作者。

有位名人曾讲,“乍读几天书,最容易将自己视为圣人;多读几年书,才知道自己是愚人。”在国学热的今天,作为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多读点书,特别要从传统文化曾有的辉煌中增强自身的民族自尊和自豪。在我们义无反顾地忙于追求物质利益时,不妨在歇息之余,读一下《论语》,学孔子如何做君子;读一下《孟子》,学孟子如何做汉子。既使不全景式的打开儒家文化的视窗,只要用心阅读、用心领悟,触及其中最为核心的“道德”部分,不能不为之震撼!

《孟子湖畔》一书,伴随着金秋收获的季节与大家见面了!尽管书中有些字句还需要润色,但毕竟瑕不掩玉。此书假如能唤起人们对家乡圆梦的激情,假如能助推青少年读写风气的形成,果真古人有灵,孟子幸也,邹城兴也!2014816日,夜。为之序。(本文为吕卫锋新闻作品集《孟子湖畔》序文 作者:刘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