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春节 农历腊月最后一天(二十九或三十)为除夕;次日,正月初一为春节,境内居民称“过大年”。节前,家家户户进行卫生大扫除,购买和制作年货,备好新衣菜饭,向亲友赠送礼物。除夕之日贴春联、门神、灶君,院中供奉天地,室内设立祖先牌位或“家堂”。还要到祖坟或路口烧纸钱,招请祖先回家过年。返回后,大门、屋门口要横放一木棍,谓之“拦门棍”,既防无家之鬼闯入,又防家中财气流出。除夕夜晚,阖家欢聚,共享美酒佳肴。有的通夜不眠,谓之“过整年”。零时以后,燃烛焚香,鸣放鞭炮,男女老少均穿新衣按行辈依次向天地、祖先叩头,俗称“发纸”,正式进入新的一年。晚辈向长辈叩头,谓之“拜年”;长辈给晚辈“带岁钱”,意谓全年有钱花。吃素水饺,祝家庭“素静”和睦平安。水饺内包麸子、硬币各1个,食麸者有福、食钱者发财。饭后,即去附近亲朋邻里家贺年。初二,青年男子携妻子儿女去岳父母家送礼拜年。初六、初七后,带礼品走亲戚。旧时正月内农村组成香社,有炉灶供饮食、有赌具供消遣。较富裕村庄 组织同乐会,居民集资筹备元宵节娱乐。有龙灯,高跷、竹马、花船、大锯缸、捕蝴蝶等,进行操练演唱。还扎做鱼鳖虾蟹、牛羊鸡犬、飞机轮船各种彩灯。民间常以正月天气阴晴,占卜五谷人畜的丰歉兴灾,其语为“一麦二豆,猫三(也有三芝麻之说)狗四、猪五羊六,人七谷八,九果十菜,收花(棉花)不收花,单看二十八。”意谓这些日期是其生日。
香社、同乐会,在日本侵略军侵入邹县后停止。春节期间,封建迷信的习俗已在境内逐年减少或消失,祭祖拜年农村仍保留,城镇拜年免除了叩头行礼。八十年代以来,向亲友赠送礼品越来越重,节后,兴起款待亲朋,酒宴丰盛。饭菜,穿戴,鞭炮、花灯大盛于旧时。城乡居民大多看电影、电视,文娱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春节前后,各单位为烈军属、离退休干部、五保老人送礼拜年。机关、团体则举办“团拜”互贺新年佳节,并放假3天。铁路、邮电正常上班,城镇影剧院、百货商店照常营业。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境内居民称“过小年”,意谓热闹程度仅次于春节。早在前几天,就将为春节准备的各种杂耍节目,走乡串村互相比赛;最后到县城竞相表演,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还在广场、路口用木炭铁屑制作铁花,或放或甩,聚群围观,热闹非凡。晚上,家家户户燃纸焚香送祖回归(家中有事者初三送祖),吃元宵(汤圆),门前挂彩灯,院庭内遍置油灯(多为萝卜挖心做成或面捏蒸成),放烟花鞭炮。男女老少出门沿街观赏。睡前,老人举灯遍照庭室各处,意为:“不生虫孽”。
次日,本境有出嫁女子回娘家和“走百病”的习俗,谚云:“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户户叫“妮子”(接女儿)。“走百病”(消除百病的意思)原在正月十五日,清末演变为十六,是日为孟庙会,孟庙开放,内外人群熙熙攘,多是周围十里、二十里远的妇女成群结队,前来赶会“走百病”。先到孟庙院内摸康熙碑亭内大贔屃(百姓误曰为龟)。说是:“摸摸大龟头,一年不发愁;摸摸大龟腚,一年不害(生)病。”相传碑座下有井通东海,人们还从碑座小缝里投掷硬币,专听击水声音。游览孟庙后,再去南门外瞻仰教子楷模之神堂孟母断机堂。登南城墙门楼,观看金代大铁钟。沿城墙向东游览奎星阁。折北观看北城门楼元帝庙。“走百病”活动结束。
建国后,时尚勤俭,停办元宵灯会。1983—1987年,县城及各乡镇驻地举办元宵灯展,焰火晚会,全城礼花腾空,五彩缤纷。方圆几十里居民竞相进城观灯,多达数万人。近年大型灯会停办,而城镇工矿、企业多举办灯展、舞会。居民依然吃元宵、玩龙灯;燃放鞭炮礼花,胜于往昔。农村十五送祖燃灯习俗尚存。
二月二 境内居民将农历二月初二称为“围仓日”,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意谓百虫复苏、适宜耕作。是日,于太阳未出的时候,用草木灰在院中、场院和大门外撒几个同心圆圈,在圆心处挖一小坑埋五谷,用瓦或砖覆盖;予兆粮食满仓。同时撒草木灰于房院角落,口中并叨念着:“二月二、撒清灰,蝎子、蜈蚣死成堆”。清晨用盐或糖炒黄豆,谓之“炒蝎子爪”。并煎鱼吃,寓意“熏虫”。是日不从井中打水,怕触怒龙王。妇女不动针,怕刺伤龙眼。现在妇女儿童多将“蝎子爪”当做零食吃,故此俗仍存。其它习俗建国后渐废除。
清明节 此节为农历24节气中第5个节气。是日,境内居民家家门上插柳枝,去祖坟烧纸送冥钱,已婚妇女同娘家为亡故父母烧纸。并以柳条编成圈子套在狗颈上,一天不喂狗。盖由寒食节不点火做饭演变而来。学校放假踏青郊游,儿童喜编柳帽、拧柳笛、放风筝玩耍。
建国后只保留上坟烧纸习俗。城镇机关、厂矿、学校组织人员祭扫烈士陵墓,缅怀革命先烈,进行传统教育。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境内居民俗称“五月端午”。是日,吃粽子、鸡蛋,家家门口插艾。成年人喝雄黄酒、儿童涂抹在耳门旁,以防毒虫。用白芷、辛荑、艾叶等芳香性中药,研成粉末,缝制精巧“香布袋”,儿童妇女带上以驱逐秽浊灾疫。民间还多蓄存艾叶,熏蚊或煎水洗痒。山区居民喜采集梨、枣、山楂叶,烘炒贮存代为茶叶饮用。建国前,商店富户有设宴款待伙友工人习惯,有交情者多于节前馈赠礼物。端午节吃粽子、鸡蛋的习惯一直沿续,其他习俗只在农村尚有留存。近年香布袋一度成为儿童装饰的商品。节前赠送礼物之风也胜于往昔。
六月一 境内居民俗称“过半年”,多用新麦面做饺子祝贺。建国前,百姓家有儿童在春季出天花、生麻疹户,大门悬挂红(绿)布条以示隔离。六月初一将布条送往庙内,俗称“送红子”。亲友于是送烧饼,叫做“掉疙疤”贺其痊愈。建国后天花在境内逐渐绝迹,农村仍有给种牛痘的孩子家“掉疙疤”的习俗。
六月六 境内居民中有“六月六,晒龙衣”谚语。将衣服拿出晾晒,以防霉变。还有是日吃炒面的习惯,以防腹泻。建国前境内乡村是日有敬山神的习俗。有给小男孩留小辫的也在孩子8岁这年的是日剃掉小辫,俗称“剃羊胡子”。
七月七 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日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晚上未嫁女子对着织女星串针线,谓之“乞巧”,乞求心灵手巧的意思。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境内居民较为重视的节日。节前亲友互赠月饼、酒肉、鸡鱼、瓜果等礼品。晚上,露天对月设供焚香叩拜,合家团聚同酌,谓之“圆月”。有的邀请知己畅饮赏月。建国后,祭月之俗已废,探亲团聚之风盛行。八十年代以来,市场月饼花色品种繁多。馈赠人情礼品之丰盛,大非昔比。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古代腊祭与献粥供佛相融合的节日。境内民俗是用小米、红枣等熬成粥食用,谓之喝“腊八粥”,此俗一直沿续。建国前,债主是日开始催债。穷人有谚语:“送信的腊八,逼命的灶糖(辞灶节),救命的火鞭(春节)。”建国后,仍有结帐的习惯。
辞灶节 境内居民将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作为灶君上天禀报人间一年善恶的日子。建国前,各家锅台上贴有灶君像或牌位,是日晚,供糖稀制作的灶糖,便于粘住灶君嘴;供用高梁秸扎制的马,便于灶君乘坐上天。焚香叩头,将“马”与“灶君”一齐焚烧,并乞祈“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此俗农村现在尚可见。自这天家家户户扫除屋内灰土,清洗家具器皿,以迎除夕春节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