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正赶上农村大地开展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白色革命”,唱主角的是好多百姓并不看好的农用地膜。
我所在的公社是从花生地膜覆盖开始的。农技部门为快速推广这一实用技术,建议公社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地膜推广,并拿着批下来的款项南跑北奔购回一批批地膜,大车小辆运到农技站让农民百姓免费试用。干部们都认为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没想到公社召开支部书记会安排部署时,不少“村老一”面露难色,对盖层薄膜能增产半信半疑,直到把推广地膜覆盖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时才勉强接受。
为让农民百姓相信地膜“妙用”,公社印发了大批技术“明白纸”并派出多个工作组到试点村帮助推广。当工作组人员和村干部一起拉着排车将筒卷的地膜送上家门时,抱着试试看的百姓不冷不热地接受,不少怕上当嫌麻烦的农民躲着工作组悄然回家闭门不出敲门不开,让肩负推广任务的干部们一时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大家一商量,两人抬一卷把地膜漫墙头扔进院内。可干部们刚一离开,扔进院内的地膜又从院内被人抛回院外大街。纳闷的干部们打探村里老庄稼把式大家不领情的原因:老辈种地只见过盖土盖草没听说过盖膜,盖上这玩意儿还不把小苗捂死?
临近谷雨,听话的农民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在点种花生时盖上了薄如蝉翼的白色地膜。不几天,花生苗芽破土而出直直地钻出专门投开的膜孔之外“疯长”,不知不觉间一墩墩一行行花生嫩苗已连成绿油油一片。再看同时点种的“无膜”花生,随着气温大幅上升才慢条斯理地露出芽尖。幼苗刚刚“起跑”,盖膜花生的茁壮与正常播种花生的弱苗已形成了鲜明反差。到了夏季,盖膜的花生棵长势不减一路“领跑”,花期早、果针多、下扎结荚快的优势还是一目了然。秋后收获一算账,盖膜与不盖膜的花生相比至少每亩增产二百斤,一下子让不听劝的农民后悔不已。
第二年,已经觉醒的农民不再迟疑早早备足地膜,连村里对地膜反感的“拧筋头”也忙着提前张罗,即使花钱买膜也在所不惜。原来被不少农民看不上眼的地膜一下子成了与种子、化肥、农药齐名的重要农资。春播季节,不仅地膜开始走俏,连农技人员也变得异常“吃香”,被各村“抢”去指导播种盖膜和幼苗管理,一时间忙得晕头转向。仅用一年时间,地膜覆盖不但让干部群众看到了保温保水保肥闷杂草的好处,更重要的是让祖祖辈辈种地的农民百姓冲破了传统束缚,明白了“要想鼓起口袋,先要改变脑袋”的道理。
最讲实惠的农民群众一旦接受了现代实用技术,那种释放出的热情和激发出的创造力就会得到淋漓尽致发挥。早期推广地膜覆盖时,前边点种后边一人扯膜两人压土。用多了熟能生巧,盖膜操作变成了在地头上支起地膜卷筒放膜,边点种边压土的“半自动”,时间不长又用上了高效率专用覆膜机械。为免除花生出苗地膜投孔麻烦,百姓们摸索出在播种点上端盖土压膜的诀窍,确保了幼苗破膜而出。为最大限度利用有限耕地,起垄盖膜的花生种植模式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垄沟内间作西瓜、蔬菜更是锦上添花增收颇丰。自此,伴随着应用所需,流滴膜、紫光膜、灌浆膜等各种用途的农用地膜相继登场,从花生土豆的种植到蔬菜林果花卉栽培一“盖”难收,不管盖在地表还是搭在拱棚,都能取得增产提质的斐然功效。不经意间,地膜犹如雨后春笋在广袤农村大地上到处展露着迷人的身姿,远远望着阳光反射下泛起的白色涟漪,好似面对着一望无际的海洋。难怪县里新分配大学生到山区帮助抗旱时,眺望山头四周盖膜地块,误认为全被大“水”包围,不禁大吃一惊,连连发出“到处被水淹,还让来抗旱”的感叹!
现如今,农民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已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儿,虽然多年存在只覆盖不清理给耕地残留“白色污染”问题,但谁也无法否认这层白色透明的薄膜在千千万万农民脱贫、温饱、致富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从初识地膜到自觉应用再到现在倡导使用无公害可降解的新型地膜,我总觉得好似我国从改革开放到快速发展再到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令人回味!(作者:王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