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永恒的瞬间——编辑《邹城老照片》札记
2014年01月13日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格瞬间的真实历史。当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历史更迭,时间之潮卷蚀了过往的一切,老照片可以将定格的那一点历史的真实传寄给今天的我们。采撷在活生生历史躯体之上的老照片,画面或许只有方寸大小,但可能比洋洋万字更能震撼人的精神,切入人的心灵,重塑我们对历史的敬畏———原来,先辈曾是这样生存。

为更真切地呈现邹城市近现代历史的更迭转换、社会生活的迁衍流变、事件人物的境遇因由、山川风物的兴衰更替,永志过往,珍惜当下,我们编撰出版了文史资料第25 辑《邹城老照片》(三卷本)。它不仅仅是为了重温邹城远去的历史,一段逝去的存在状态,更是期望透过她从前的身影从中得到启迪和激励,激励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创造邹城人未来的美好生活,全面推进和谐幸福新邹城建设。

老照片像一艘渡船,让我们慢慢地摇着橹回到从前,重温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镜头。在寻寻觅觅中,了解那些曾经的时光,那些固有的风物,那些远逝的背影,帮助我们认识和解读未知的过去。尽管一些老照片的画面发黄、残破,划痕累累,水迹斑斑,但它依然可以穿越时空,拍打撞击我们的心灵。正是因为老照片的特征,它才能容易与现实形成比照,更有沧桑的历史感,才比文字的描述和想象更有冲击力,震撼力,能帮助后人形成对历史的深刻、持久的触动和记忆。

《邹城老照片》这本书收录了1897 年至1978年的六百余幅照片,记录了邹城近百年间的六百多个真实的历史瞬间。这些历史瞬间中有被我们失落的,有被我们忘却的,有我们不愿直面的,也有我们在不断回忆和怀念的。从震撼我们的眼睛到感动我们的心灵,一张张老照片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击中了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浮躁而游离的我们。我们拂去老照片上的灰尘,加深、加厚这些得以传世的记忆。“老照片”讲述的不仅是人物自己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的秀场,而且,这里有情、有梦、有回忆……

这些老照片的再现,使我们有机会捡拾起一截被我们失落的历史。1897 年的冬天,德国人恩斯特·凡·海斯- 瓦尔泰格深入山东腹地考察。在邹县沉暮破落的县城里,他看到了重兴塔,并让随行的摄影师拍了一张照片。在1907 年的夏季,法国人沙畹和俄罗斯人阿列克谢耶夫走过邹县的田野和街市,用镜头留下了邹县的道路、山峰、牌坊、殿堂、碑碣、城门、还有形形色色的人。1928 年,蒋介石督军界河,北伐军赶跑了邹县城里张宗昌的部队,随后,蒋介石拜谒了亚圣庙,留下了“保护孟庙,不准驻兵”的手谕墨宝。1938年的冬春之际,川军一部在邹县南部驻防,他们单衣草鞋,卧雪饮冰,以疲弱之躯,老旧兵器,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凭着“为国杀贼,死亦甘心”的决心,多次突袭两下店等日军盘踞地点,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还有19458 月,从邹县城逃窜的日军成了八路军的俘虏,著名摄影记者康矛召拍摄了鬼子投降时的狼狈镜头,他们投降的照片作为中国人胜利的标志性影像被载入史册。

历史是一幕幕春秋画面的沉淀,寻找尘封已久的画面,链接起昨天的无数个点,通过老照片的征集尽力去还原昨天曾经有过的“雪泥鸿爪”,于发现中去了解和思考,或许这些老照片中不经意的微小事,会告诉我们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老照片的再现,使我们唤醒久远的记忆,传达着岁月的沧桑。它帮助我们跨越历史长河,去探寻、重温昨日的风物、建筑、人物和事件:因利河畔毁于战火的断机堂、曝书台和述圣祠,已经消失的南门、西门旧影,孟母三迁祠前的牌坊,亚圣孟子洗砚池等老照片今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影像,为我们今天古城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来源。

随着老照片一张张翻过,从其所定格的信息里,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笑靥,一种坐姿,抑或是一个饰物,一种发型,一件衣服……都能唤起无尽的回忆,许多尘封多年已经有些淡忘的陈年往事,每每透过照片中的一个个细节,活灵活现,纷至沓来。靳氏两兄弟的草莽豪气,孟氏后裔的贵族落寞,董渭川的学者风范,南亢阜乡农学校起义,日本鬼子占领邹县时的情景,岳文水同志的英勇就义,邹县城的二次解放,五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的农田改造和水利设施建设,丝虫病防治的经验和成果成为世界赞叹的奇迹,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邹县先模人物的历史镜头,工业企业的初具规模,改天换地的邹西大会战,名耀全国的路社联防,兖矿集团的建设发展,还有“大跃进”的荒诞,“文化大革命”的迷狂,都一一呈现在老照片里,比文字的记录、大脑的想象更真切、更实在、更细致、更客观,也更能触动我们的内心。这六百多个历史瞬间的影像,无论是我们失落的,忘却的,不愿直面的,还是不断回忆和怀念的,都弥足珍贵。这是我们的过去,是邹县人经历过的、体验过的、煎熬过的、幸福过的生活,就像李来云主席在序言里所说,这些都“需要铭刻于历史,珍藏于心田”。

多少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站在被指定位置用同一种眼光来回望历史,《邹城老照片》试图用一种民间的视角来回望历史,一些普通的邹城老百姓提供了许多鲜活的历史细节,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以图像的形态见证了被正统历史忽略和遮盖的日常生活史、平民史。比如,二十世纪初邹县城里的算命先生,三十年代邹县街头卖粥人,乡村推碾的妇人,孟繁骥先生与家人的旧影,著名民主进步人士左瑞五像,董渭川在国外考察教育的系列照片,张丕矩夫妇的照片,五十年代戴着毛主席像章的留影,六十年代一家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合影,干部在老百姓家包水饺的照片,王登法与获救群众的合影,干部下放时的留影,培训农村赤脚医生的现场,骆耀光医疗援坦的照片,“文革”中一中造反号反修战斗队的毕业留影等等。

邹城老照片的征集,虽说不上大海捞针,却也不易,心中的甘苦只有我们自知。特别是搜集建国前的有历史价值的老照片,就如同搜集新见的散落文物一样,我们凭着一股韧劲,凭着手头仅有的一点点线索,先后赴北京、天津、济南等地搜寻,尤其数次往返邹城至北京之间,埋头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博物馆等单位,徜徉于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在浩瀚的书海、图片、缩微胶片中查阅资料、寻找线索,每每新见一幅反映邹城的老照片,带给我们的是惊喜和忍不住的激动。

在征集老照片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在邹县战斗、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各镇街、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大力支持和协助。一些老领导、老同志对我们的拜访都热情接待,他们纷纷拿出家中珍藏了几十年的老照片,娓娓道来,讲述人生故事;各镇街、市直各单位都选派专人负责老照片的收集工作,给我们很大帮助;济宁市档案馆、兖矿集团档案室、邹城市档案馆把精心收藏的照片交给我们挑选;许多热心的同志(包括一些在外工作的邹城籍人士)在看到新闻媒体上发布征集邹城老照片的启事之后,直接把照片送(寄)到了我们手里。我们还要感谢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他们对我们查阅资料、翻拍照片给予了方便。

在编撰过程中,我们查阅了法国吉美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杜克大学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英国大英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等国内上百家图书馆、博物馆的网站,查阅了《邹县简志》、《邹县卫生志》、《邹县商业志》、《邹县文化志》、《邹县金融志》等各类志书。同时,我们从外地购买了一些有关书籍和摄影集,以及原版老照片。因为有了这些,我们才能在短短十个月的时间内,通过不同的方式、渠道,征集了反映邹城历史事件、社会生活、政治运动、经济建设、民情民俗、家庭生计、重要人物、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等的老照片2000余幅,发现了1897年的重兴塔图片等珍贵资料。

一书在手尽览风云变幻,开卷有益品鉴百年沧桑。这次《邹城老照片》的出版发行,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需要说明的是:一是这次以解放前至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限,作为首次整理的内容,但极为遗憾的是,受限于本书主题、篇章的设置,我们最终只选择了其中的600 余幅照片,祈望以后有机会再继续收集整理不同时期的反映邹城历史的老照片;二是相信通过这部书的出版,一定会启示更多的邹城人去发现、收藏更多的有价值的老照片;三是囿于时间、条件等的限制,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搜集依然有限,离我们心中的期望值还有差距,我们祈望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图片收藏家不吝赐教,以便我们将来再版时修订完善。

 

作者:杨士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