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孤桐发清音
2013年08月12日 

我是循着清幽的古琴声走进戴子清先生家中的。

先生的家与其说是居所,不如说是琴馆,客厅墙上挂着古琴、古琴图,桌上放着古琴,他弹着古琴,据他说,卧室里还存着不少古琴。即便是书法作品,内容还是关于琴的: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这是李白的《琴赞》。我将这些古琴看了又看,发现戴先生斫的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峄阳孤桐古琴。

峄阳孤桐最早出自《尚书·禹贡》,意为“峄山南面的特产桐木”。相传第一个用峄阳孤桐来斫琴的是伏羲。后来禹王根绝水患以后,天下百姓都拿出最珍贵的礼物敬献给他,而“徐州之域”的诸侯进献的贡品,便是用峄阳孤桐所斫的古琴。大禹以此琴奏乐,闻之犹如鹤唳凤鸣,清脆悦耳,让人心旷神怡,峄阳孤桐从此成了乐坛的“千古绝唱”。戴先生说,但凡是木头都能造琴,可若想斫出一把好琴却非桐木不可。桐木有多种,而且种属之间差异很大。唯有青桐又名梧桐者,可以斫作琴面。而“峄阳孤桐”是梧桐科下的一个亚种,外形与梧桐几乎一样,唯花色与种子稍有不同。普通梧桐花呈淡黄绿色,孤桐花白色带紫色花心;普通梧桐种子呈圆形,孤桐种子呈长圆形。为什么孤桐木是斫琴者首选?“这种材料举着轻,掐着松,折着脆,抚着滑。制成的琴音量更洪大,音色更清澈。四千多年前的选择经过一代又一代斫琴者的实践检验,终证明峄阳孤桐无可替代。”戴子清先生充满深情地抚摸着古琴,那双作琴弹琴的手有岁月染上的沧桑,又有岁月不曾夺走的热情与执着。

峄阳孤桐曾经绝迹。张延龄先生在整理汇编邹县地方志时,发现了四千多年前就见於经籍的峄阳孤桐,那清绝的身影根植在峄山之阳,却绿荫如盖于各种文献中,影响了数不清的热爱古琴乐、热爱生活的人。孔子曾向师襄子学琴,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的乐我想大概指的是古琴。还有季札、师旷、蔡邕、伯牙、钟子期……这些人将古琴作为一种修养和人生追求,不仅仅是习其技艺,最重要的,是感悟、提升胸襟与境界,所以直到现在,还让我们心生向往。被称为雅人四好的琴棋书画,在我看来,棋能培养一个人的观察力全局观,琴和书画锻炼人的耐性,悟性,也可陶冶性情,让人神情舒缓,身心放松。习其一艺精绝,百道皆通,所以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雅士大多是琴棋诗书画俱佳者。而戴子清先生能斫琴,擅奏琴,能吹箫,会拉二胡,还吹埙,除玩乐器外,他还搞摄影,能诗善文……在人人皆有些浮躁,无论做什么都不求甚解的当下,戴先生能沉下心思,将斫琴一艺一研究就是二十多年,真称得上是真雅士了。

为什么这种最适合斫琴的青桐会长在峄山?长在其它地方的同一物种作成琴后难道就弹奏不出美妙的乐曲?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处。向戴先生问起时,他笑了:为什么称其是特产?就是只在此处而生。峄山的海拔高度、温度、湿度、雨量、光照、土壤等决定了峄山孤桐的品质,梧桐可以长在适合它生长的任何地方,可“桔生淮南则为桔, 桔生淮北则为枳”,只有峄山之阳的青桐木才能斫成名琴,如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如我们明鲁王陵出土的天风海涛琴等。《碧落子斫琴法》一文中说,“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良。夫琴之为器,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故非凡木所能成也,是以必峄阳之孤桐,蔡邕必取奂中之峄材。峄山之桐,世人有所不能致,故高人上士持奂中奇绝之材用之……”“是以必峄阳之孤桐”给我印象最为深刻,孟子曾说,当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时,要舍鱼而取熊掌;可对于一个斫琴大师而言,选材时没有任何选择,必须是峄阳孤桐!必须是扎根在被称为岱南奇观、邹鲁秀灵的峄山石罅中的梧桐木,才能发出陶醉几千年的美妙绝响!

三尺瑶琴,凤尾清寒,两仪四时,玉轸金徽,文武七弦。戴先生斫了两把玉轸金徽的峄阳孤桐琴,其上的金徽,是炼化了他夫人的金镯子、金耳环、金戒指所制。“我今年七十岁,一生操劳,现在也只有这处房子、这些琴而已。”戴先生如此说着,很是满足的样子。就他而言,能与他喜爱的琴时时相处,高兴时弹一曲,郁闷时奏一曲,神游千里,居高望远,便能将平实的生活调和的有滋有味。他尤其喜欢老友造访的日子,三五知己或弹古琴或论诗画,再把盏小酌一番,朋友们兴之所致而来,把酒言欢而归,留给戴先生的,是友谊温润下更加清越的古琴声。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高度凝结。戴先生如是说,同去的张延龄先生亦如是说。古琴原有五弦,五弦象征五行,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五弦为五声(音),即宫、商、角、徵、羽,《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其音角,盛德在木。孟夏之月,其音徵,盛德在火。中央土,其音宫。孟秋之月,其音商,盛德在金。孟冬之月,其音羽,盛德在水。梧桐作琴,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期之数,厚寸有八,象三六数;宽六分,象六律;上圆而敛,法天;下方而平,法地;上广下狭,法尊卑之体。其尺寸形状都依附了五行之理……在两位先生的侃侃而谈中,古琴如一部包罗传统文化的厚重大书,只轻轻掀开一页,就让人目眩神迷。而盛载、传播文化的峄阳孤桐琴,在自明末峄阳孤桐树“遂成枯落”、孤桐琴历史中断400多年后,在戴先生手中又重现于世,且奏出更加空灵绵长的天外之音。

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当作水声听。看着戴先生门口的这幅对联,听着晶莹剔透的琴声,默想,以高山流水等命名琴曲,真是无比契合啊。

 

作者: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