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想,假如没有孟子,是否会有孔孟之道?假如没有孟子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是否会有体系完整的儒家思想?假如没有孟子,谁会稳坐儒家第二把交椅,成为“亚圣”?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雨飘摇,之所以能够存继与发展,总有一些高瞻远瞩以恒言警世的人。而孟子当是这样的人,他的“民本思想”就是这样的警世恒言。
当我们回顾昨天、关注今天、思考明天时,不难发现,中华文明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是:它自始至终都是以“人”为重点研究对象,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哲人张载对中华文明“使命”的总概括,也是对中华文明“以人为本”精华理念的经典诠释。
“以人为本”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已存在久远。如西周初年的姜尚提出,“庶民者,国之本。”意把民众视为国家的根本,把人心视为最重要的政略。而最早提出“以人为本”这个概念的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中国几本最古老的典籍中,如《尚书》记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礼记》中记载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左传》中记载,“亲其民,视民如子”“国将兴,听于民”。《三国演义》中,刘备也曾说,“世上凡成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也”!但第一个对民本思想进行系统总结和阐述的当首推孟子,闪耀“民本”经典思想的就是儒家《四书》之一、《孟子》一书。
战国时期的政治风云使孟子深刻地意识到民心向背的作用,认识到统治者要巩固政权进而统一天下,就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因此他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尽心下》),在此基础上,孟子又大胆地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里,人民位列第一。孟子认为,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比国君重要的多。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强调君主要与民同乐。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粱惠王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保民”、“养民”和“教民”是孟子提出的施行仁政的具体纲领。他面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战国时代的社会现实,痛心不已,呼吁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救人民于水火。
孟子所说的“保民”,一是要求减轻刑罚和赋税。他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公孙丑上》);二是坚决反对战争。对于连绵不断的战争,孟子一言以蔽之,深刻地评价说,“春秋无义战”(《尽心下》)。
孟子所说的“养民”,主要指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农业生产是孟子考虑的首要问题,为了实现“养民”,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的主张,这是从民本思想中直接引发出来的内容。
孟子所说的“教民”,即对人民施行教化。在孟子看来,人民生活富足后,“教民”是统治者必须去做的一件事,就是要让人民普遍懂得封建伦理道德(礼义)。甚至“教民”比“养民”还要重要,只有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仁政。
孟子对于儒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又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朱熹《孟子序说》引)。
纵观历代历朝,均有许多伟人名家传承、创新民本观点。毛泽东同志的“人民”二字,几乎占据了它的全部思想和感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兵民是胜利之本。”“为人民服务”如此等等;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人民的儿子”。2007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中说:“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这种思想跨越时空几千年,虽然与现代思想尚有差异,而且客观上也增加了当代人对圣人言论理解的难度,但迭经历史磨洗的“民本思想”至今仍光彩灼然,无不蕴涵着情感的力量和神圣的感召力,仍然值得我们加以借鉴,只不过应多一点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罢了。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今人超过古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党中央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一定能在中国亿万百姓的心中树立一座丰碑,一定会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作者:刘贵之
- 上一篇:不只是在教师节想起你
- 下一篇:在美国看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