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闲话“宁静”
2011年12月24日 

宁静,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是一种清风朗月的境界。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又充满诱惑的年代,当心浮气躁成为社会上的普遍心态,守住内心的一份宁静显得更为难能可贵。

古往今来,世人对宁静一直心向往之。诸葛亮在《诫子书》写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他的人生感悟,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陶渊明不满现实的黑暗,归隐自然、寄意田园,享受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王维、孟浩然等文士雅士也都在山林隐居多年。当代诗人海子写下抒情名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描绘的生活让人心驰神往、魂牵梦绕。不仅我们国人喜好宁静,外国人也是如此。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梭罗·亨利,不去经商从政,而是选择了栖息瓦尔登湖。他在湖畔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读书写作,追寻着自己喜欢的宁静简朴。作家约翰·海恩斯远离人群,在阿拉斯加的冰雪旷野中度过25年狩猎生活,他也在一种独立自然、宁静健康的生活中领悟世界、了解自己。其实,他们不仅是在营造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寻找内心的一份宁静。

为什么人们如此钟爱宁静?因为内心的宁静是幸福、快乐的源泉。真正的宁静不只是表面上的平静,从外表到内心都是平静的,散发出平和的气息。真正宁静的内心是灵魂的“过滤器”,它吐故纳新、吸收营养,没有太多的奢求和欲望,正因为“无欲”,所以“则刚”。只有心态平静、情感笃定,才能保持一种理性、静笃、和顺的心理状态,产生一种坚忍不拔的强大定力,即使电闪雷鸣、瀑布飞泻、风狂雨骤,内心亦淡定从容、镇定自若。当我们内心宁静时,喧嚣中也会感觉到寂寞的舒适,孑然独处时也会感觉到悠然自得,进而渐渐达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境界。而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瓦尔登湖,还是隐没在东篱,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和雨都会引起枝叶的颤动、迷乱,不论这棵树是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物质生活的强烈追求,都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一些人的心态浮躁得宛若汤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着匠气、俗气、躁气,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宁静。在这个喧嚣的物化时代,我们每天都在匆匆赶路,以致于走得太快,而使灵魂落在了后面。所以,我们要时常停下脚步,安静地等一等还在后面的灵魂。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谋取和追求,大概也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当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和极冷的考验,难免要频临崩溃的边缘,疲于奔命劳累争斗,最后可能落一个身心交瘁的结果。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那么得与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二千多年前的颜回面对“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今天的我们如果摒弃一些喧嚣和浮躁,觅得内心的淡定从容,同样会收获一份“竹影扫街尘不动,月穿潭水了无痕”的恬静与快乐。

 

作者:孟令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