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历史
邹城名人
孟繁骥
2012年08月01日 

 

随着海外一些孟氏宗亲联谊机构的成立,徙居世界各地的孟氏后裔回孟子故里寻根的念头日益强烈。早些年,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愿望仅限于幻想,可当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门逐渐打开,幻想成为了现实。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先是山东的孟姓百姓与海外宗亲发生联系,逐步有人赴海外会亲,继而有思乡游子陆续踏进先祖故里的土地。孟繁骥就是其中的一位。

 

孟繁骥(1907年-1990年),字雪生,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娶兖州王景禧之女王淑芳为妻(王的父亲为兖州王景禧,前清翰林,曾任北洋军阀时期国务总理靳云鹏的秘书,王淑芳是其四女)。他是在孟府居住过的最后一位孟子嫡系后裔,孟府世恩堂内至今仍保持他居住时的原貌,并悬挂他与夫人的合影照片。其父孟庆棠,系孟子第七十四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后改任亚圣奉祀官。

孟繁骥于1939年承袭亚圣奉祀官。孟府内的管理,以亚圣奉祀官为最高主持人,下设秘书处、总务股、会计股、交际股及祀田管理处等,机构完备,制度健全,管理有序。孟氏家族对子弟的教育非常重视,最早是集中到曲阜受教,历史上有孔、孟、颜三氏学和孔、孟、颜、曾四氏学的记载。后来各氏单独办学。孟氏家学名为“三迁书院”,大约创办于六十九代孙孟继琅之时,渐废于七十代孙孟广均之后。从书院废止直到民国初年,孟府内有两处家塾“前学”和“后学”。前学选拔近支学行兼优的入塾就读,后学只有嫡系子女可以就读,规模都比较小,而且随时局变化时作时缀。孟繁骥先生继任奉祀官后,重新创立孟氏家学。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孟繁骥在孟府内主持修建了一座两层小楼,为孟氏小学楼,最初基本上是私塾性质。但在教学上,他认为,时代发展了,对子弟教育不能死守老一套,必须增加国语、算术、常识等新式学堂的课程。对旧书的教学也不用原来死记硬背、读完四书再开讲的办法,而是边讲边念。而且,孟繁骥打破原来只收男生入学的格局,开始允许女孩入塾读书。在家学创立之始,就读的只奉祀官一家的子女,随后,扩展到几个近支子弟相继入学,陆续增加到四、五十人,遂在此基础上改为孟氏子弟小学。

作为孟子后裔,孟繁骥教育子弟勤俭守成,不尚奢华,衣食住行都很俭朴。他在品德修养上恪遵先祖圣训,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读书人。其夫人王淑芳,早年就读于天津美术专科学校,文化水平颇高,在所写的家书中辞藻华美,用典恰当,颇富文采。

1945年,孟繁骥离开邹县迁居到南京定居。由于社会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他于1949年去了台湾。1968年在台成立孟氏宗亲会并任会长,先后被推选为台湾孔孟学会理事、邹县旅台同乡联谊会会长等职。1987年3月,孟繁骥开始通过日本友人与其在邹家人取得联系。1988年8月,迁居台湾的孟繁骥通过原国民党总统府上校侍卫曹保同,与内地的孟氏宗亲取得联系,带来口信与照片,并捎来由他亲自授印的《孟子家谱》和雍正年间版本《三迁志》,原居两地的孟裔从此达成续谱连宗的共识。孟子思想研究和孟氏家族流寓散居状况查寻及整理编撰工作开始启动。1990年1月,又捎来录音磁带一盒及部分钱物。因去台多年,年老多病,思乡之情尤重等诸多缘故,未曾返里探亲,于1990年6月26日客死台湾。

孟繁骥先生有四个子女:长子祥协,次子祥肃,三子祥孚,女莲君,1949年均随孟繁骥去台。在他去世的第二年(1991年),他的大女儿和三儿子曾经来过邹城,并举行了祭祀活动。(李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