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历史
邹城名人
唐传猷
2012年08月01日 

 

在中国的书法发展史上,邹城有着特殊的地位。北周时期留下的“四山”(铁山、岗山、尖山、葛山)摩崖石刻,以其场面博大,气势恢宏,开张险峻,宽阔空灵,创造出了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在这块书香圣地上,曾涌现出了不少著名的书法家,清末学士唐传猷就是其中一位。

 

唐传猷(1824-1900年),字晋微,号竹臞,回族,今邹城市太平镇邢村人。咸丰十一年(1861年),唐传猷捷拔萃科,考取贡生。翌年廷考高中,因成绩优异而仕事吏部,旋即升任主事,官居七品。光绪四年(1878年),受命至普陀峪(今河北遵化县马兰峪),为慈禧太后督修陵墓,以劳绩擢补吏部员外郎,加四品衔。纵观其为官仕途,精湛的书法技艺和高尚的气节风度是其得以不断升迁的根由。

唐传猷祖籍济宁,在其曾祖父时迁居邹县,至唐传猷时已于邹县居住四世。唐家世代以耕读为生,祖上虽兼营医业,但家境却十分贫寒。为供其读书,父母节衣缩食仍捉襟见肘。唐传猷青年时期曾因生活所迫,而短时寄居于济宁扁担街。猷自幼聪颖嗜学,酷爱诗赋,而且练就一手好书法。为维持学业,他不得不委身高门,趁闲暇之时,为他人书写门匾,装点内室,赚取一点报酬来接济生活。有时实在无法维持生计,他就把作好的字画拿到街上去卖,以此补贴家用。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正是这种艰辛的生活,磨练了唐传猷坚忍不拔的意志。同时也使他的书法技艺得到显著提升。由于他的书法高雅脱俗,深得地方文人士绅的青睐,当时济宁、邹城的名门望族大都悬挂有他的书贴。

唐传猷嗜好诗文,精于楷书。在他任职吏部主事期间,他的书法艺术就已誉满京城,名震都下。他曾与当时的诸多名家切磋书法技艺,探讨书艺规律,更使得其早已成熟的书法技艺更加精湛。名声鹊起的唐传猷为官仕途也日益坦荡。光绪皇帝的父亲奕暄闻知唐传猷诗文书法俱佳,便将其请进醇王府作书办,为醇王府撰文牍,书笺帛,译草贴,篆镜铭,并负责处理信札,或代撰奏章。唐传猷在醇王府供职10余个春秋,其间正是醇王府兴盛时期,达官贵族、学士名流无不以攀附醇王府第作为一种时尚。在这样的环境中,猷得以结交众多高官名流、皇亲贵胄,其中不少人士纷纷向他求书,唐传猷都会尽力满足,并因此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意。由于求书者甚众,唐传猷已无法一一予以满足,以致于大学士宝鋆因屡索未能如愿,临终时抱憾而去。此事传开后,唐传猷的名气更是显赫一时。

唐传猷虽出身贫寒,但为人诚恳,为官清廉,其高风亮节的气度如同其书法技艺一样受人赞誉。在醇王府供职的十年中,对王公贵族的赏赐或乡士名流求字时的馈赠,唐传猷明知其贵重却很少接受。奕暄见他如此淡薄钱财名利,对其更是赏识有加,遂伺机对其重用。光绪四年(1878年),奕暄奏派唐传猷为慈禧太后督修陵墓。猷在督办期间清正廉洁、纪律严明,事无巨细都亲自料理,终因劳绩功高,而再次加官进爵。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年事已高的唐传猷由于体弱多病而退职,后被儿子唐承烈接到四川颐养天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病逝,终年77岁。唐传猷以书艺诗文著称,是邹县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并著有《松鹤堂诗集记事》、《私淑杂著》两书付梓行世。以书促仕,以仕名书。诗书与当官相呼应,该是人生的一大风景。(房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