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历史
邹城名人
孟广均
2012年08月01日 

 

道光三年(1823年)的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京城内外充满节日的气氛,大街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在气势雄伟、美妙绝伦的国子监中心建筑“辟雍”大殿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名儒巨擎、达官显贵、王公贵胄,正在举行盛大的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临雍大典。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学术交流盛会,更是全国瞩目的文化盛典。一时间,京城内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孟氏嫡系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理所当然地成为盛会的贵宾。跟随孟继一同来参加盛会的青年人,就是孟继的独生儿子、23岁的孟广均。

 

孟广均,字京华,又字胥沾,号雨山,又号铁樵,生于嘉庆五年(1800年)十月二十二日,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卒于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十五,享年70岁。孟子第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少年时代的孟广均,“性纯笃、尤聪颖、博闻强记”。6岁能读《三字经》、《千字文》。10岁便研习《孟子》、《诗经》及唐诗、宋词。后进入邹县城内“圣书院”学习,不几年便通晓《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战国策》等先秦古文,尤其对唐宋古诗颇有研究,常吟诗填词,博得同年学友的喜爱。另外,他自幼即在家父的教育下,练就一手好毛笔字,以颜体见长,其书法结构俊秀、笔力雄健、书风平稳、饶有古意。20余岁就成为邹县城里小有名气的年青才子。孟广均志向高远,曾作《赋得大厦须异材诗》,其中有“夙具非常质,堪为巨室材”句,表达他的理想抱负。

道光五年(1825年),25岁的孟广均以县学廪生被推荐为贡生,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第二年春天,在礼部参加会试,没有中举,返回了邹县。道光八年(1828年)春二月,28岁的孟广均在一番复习苦读之后,由地方官提名,连续三年参加在乡试,“三试春官未第”(《孟雨山先生墓志铭》清·万青藜)。道光十年(1830年)孟继烺病故后,家族的全部重担都压在了孟广均身上。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朝廷颁旨,钦命孟广均以嫡长的身份承袭 “翰林院五经博士”。从此,孟广均在战乱频繁的清代中晚期主持孟氏家族事务长达38年。咸丰元年(1851年)至同治7年(1868年)间,各地捻军起义,攻城掠地,声势汹汹。侵犯山东时,孟广均为高唐守军筹集粮食三千石,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钦加主事衔”。捻军侵犯邹县的时候,孟广均与守城清军共同抵御捻军,因护城有功,再次被朝廷嘉奖,授 “员外郎”衔。

孟广均主持家族事务的38年间,对修复孟庙、孟府、孟子林及断机堂、述圣祠等建筑,整理、编纂《三迁志》、修订《孟子世家谱》等均有建树,成为孟氏嫡裔中卓著有为的杰出人物。孟广均承袭世职后,面对的是庙府颓圯荒芜,林墓、断机堂、三迁祠不蔽风雨,一片残破景象。他在承袭世职后的十年内,主要精力放在修缮庙府林墓工程上,自孟子林、孟庙、孟母断机堂、孟府,逐一修整。首先修复了即将坍塌的孟母断机堂。维修后,孟广均请任城书法家张继邹题写了“孟母断机处”,镌刻成圆额巨碑,立于县城南门(崇教门)外道路旁,使路人一眼就能看到。

道光十四年(1834年),孟广均亲自主持重修孟子林享殿。由于修复费用较高,为筹集资金,只得将林内枯柏估价卖出,换取银两进行修缮。这次维修了享殿,还重新镌刻了孟子墓碑,并将宋景祐《新建孟子庙记》碑移入享殿西夹室内保存。

修复这两处建筑后,因财力不支,修复工程暂时告一段落。直到道光十六年(1836年),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山东河南河道提督军务栗恭勤来邹勘查河道,在崇教门外见“孟子断机处”新碑,拜谒孟母断机堂、庙、府后,把孟广均招到济宁,赠给他白银二千两,让他修复庙庭、三迁祠。同年陈叙斋又捐赠二千二百九十两,敬廉阶捐赠白银六百两。有了基本的资金支持,孟广均率族人开始了前后达三年之久的大修工程,先后修复了孟母断机处、亚圣庙、启圣殿、启圣寝殿(即孟母殿)、致严堂等建筑,重新雕制亚圣殿内孟子像前神牌位,新修两庑神龛座及各类祭器等。虽然孟母断机处等不少建筑历经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只有孟府、孟庙古建筑群尚还保持着原有的风貌,但孟广均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没有孟广均在清代晚期竭尽全力、苦心经营的修复,很难设想能看到今日孟庙、孟府之完整面貌。可以说,孟广均历经千辛万苦,让孟氏宗庙显示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他也因此被后世孟氏子孙所景仰。

除修建庙宇、祠堂,孟广均还致力于教育,修家谱篆《三迁志》。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为使其贵族世家得以维继,曾创办书院培养孟氏子弟。孟广均在孟府内西偏院设立“三迁书院”,以培养近族子弟“幼闻祖训,修德立行”。为办好“三迁书院”,孟广均及族内学有长者亲执教鞭,严加督导。自道光十二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三十年间,培养孟氏子弟“登贤书者六人,食廪饩者六人,补弟子员者三十一人……”虽未成举国栋才,但也确为孟氏家族培养了一批贤能学士。

孟广均早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就与马星翼一起整理孟氏志书,增订续修《三迁志》。《三迁志》就像是孟氏家族的大事记,记载了从古到今孟氏家族的所有大事,为今人研究孟氏家族历史保存了大量史料。在孟广均重纂《三迁志》前,雍正本《三迁志》已刊行107年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期间,孟氏嫡裔多次蒙受恩宠,尤其乾隆帝两次来邹亲谒孟庙,更是孟家的旷古殊荣。孟广均认为,这些事情必须予以详细记载。重纂志稿以雍正本为基础,增补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中孟氏家族的大量史料。由于孟广均连年忙于修缮林庙之事,无暇整理修改,加之连年农民起义,对孟氏后裔也形成威胁,直至孟广均去世,该志也未能刊行。《重纂三迁志》的手稿本直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陈锦、孙葆天在原志稿的基础上编纂修订,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山东书局刊印出版。

孟广均晚年还主持编修了《孟子世家谱》。该谱自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四十五代孙“中兴祖”孟宁编纂新谱后,历经金大安三年(1211年),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至道光四年(1824年)已续修多次。《孟子世家谱》中保存了孟氏家族的大量历史资料,对研究孟子生平事迹,家族的繁衍生息,迁徙流寓,宗派世系,历代恩赐,嫡裔生平等尤为重要。同治三年(1864年),孟广均与其子孟昭铨、族内举人孟传琦、孟继仲及三迁书院生员三十余人续订了家谱。该谱自同治三年九月开编,至四年八月完成,孟广均率族长户头到孟庙举行祭祖仪式后颁发了家谱。《孟子世家谱》体例完整,内容翔实,保存了大量的孟氏家族史料,全谱为六册十五卷,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谱牒。孟广均一生除继承家传、主持祭祀、掌管宗族事务外,他还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攻读古籍、吟诗填词、研摩碑贴上。他酷爱金石,以“金石花竹主人”为雅号,以“十长物斋”为书斋名,以搜集、购置、品评古董玉器、金石书画为乐事,成就颇丰。邹城博物馆现存莱子侯刻石就是孟广均收集而来,保存至今,成为镇馆之宝;孟府大堂前的日晷和嘉量也是孟广均设置,至今仍在显示着孟府当年的威严与显赫。

同治九年正月十五日,70岁的孟广均去世。其子孟昭铨,四氏学廪生,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