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历史
邹城名人
戚忠义
2012年08月01日 

 

明代,邹城曾出现过一位为官清廉、朝野称颂、民众爱戴的兵部尚书,他就是戚忠义。

 

戚忠义,今邹城市石墙镇前楼村人。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戚母聪慧贤淑,深明大义,含辛茹苦,让小忠义拜师求学。戚忠义自幼聪颖好学,懂得自律自强,发愤苦读,习文练武,常常挑灯夜读至三更,深得邻里赞许。明洪武年间,他以优异成绩进入国子监太学。朱元璋知其苦读,召见了他。朱元璋见他丰采凝重,英俊洒脱,大为赞许,便当廷策试,发现其才华横溢,即旨封为刑部山东部郎中。他身居官场几十年,官至兵部尚书,尽管位高权重,但他始终保持公正、廉洁的品质。

戚忠义为官清正廉洁,为人刚正不阿,又反应敏捷,出口成章,风趣幽默。尽管他身居高位,却从不以权谋私。能用贤治国,深知官贤与否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他深知“一事得人则一事理、一邑得人则一邑安”的道理,所以他对选拔官吏极为慎重。在封建官场请托之风盛行的年月,他“以用贤报国为己任”,决不拿手中的权力作交易。对权势者的嘱托,毅然拒之,辞色俱厉。为了防止别人登门拜谒,他在公务之外的时间常宿于官署,很少回家。所以在他任职期间,门无私谒,权势请托之风不敢行。

戚忠义的清廉不仅表现在忠于职守上,还表现在治家有法上。他身居朝堂,手握重权,但对自己要求却很严,经常穿破旧衣服。一次,明太祖召见后,戚忠义转身走时,太祖见其衣服破损,又将他叫回问其中原因,戚忠义只好说是当天偶尔穿了这件衣服,刚才接到诏命没有来得及换衣。对于钱财,戚忠义更是淡然无欲,他曾与某监军太监共事,两人关系很好,后他改任两广总督,临行前,太监以四颗西洋明珠相赠,他坚决不收。太监哭着说:“这些明珠不是受贿所得,而是皇帝所赐,我得了八颗,现将其中一半相赠作为纪念。”戚忠义只好收下,但却把这四颗西洋明珠缝在袄中。后来戚忠义奉命还朝,此时这个太监已死,他找到其两位侄子,了解到他们生活困难后,即将从未动过的袄拆开拿出明珠转赠他们。

戚忠义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他的一个孙子因恩荫而入太学。一年秋试,这位才华平庸的孙子也想一试科场,企图金榜题名。于是他拿着从有关部门弄到的试卷告诉了戚忠义。戚忠义坚决反对,说:“如果你确有才华,我当然不阻止你一试身手;如果让你一个平庸之辈中选,势必埋没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可你却强所不能,仅仅为了博取功名。”说完就撕了考卷扔进了火炉。

在原则面前,戚忠义对家属是寸步不让。戚忠义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在京郊做官的刘畅。戚夫人十分喜爱这个女儿,经常让女儿回家省亲。每次妻子临走,刘畅都说,“只要岳父在吏部说句话,我马上就能调到京城。”女儿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戚夫人也觉得有道理。一次,一家人吃饭时,夫人委婉地说出了女婿的想法。不料戚忠义勃然大怒,拂袖而去,一连几天没回家。刘畅进京的事从此再未提起。

三年后,皇帝驾车出巡山东,戚忠义亲自陪同。皇帝见山东政通人和,戚忠义深得皇上青睐,遂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不久转任左副都御史。

有一年,戚忠义到山西巡视,一位曾是戚忠义举荐的太守,为感谢举荐之恩,差人在夜间以十金相赠,并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戚忠义却朗朗大笑:“天知、神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来人羞愧地退了出去。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忽然病逝,朱瞻基(宣宗)即位,改元宣德。明宣宗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朝纲的措施。其中一项就是挑选一批有政声、孚众望的官员任郡守,改变地方官吏的作风。戚忠义被任命为郴州知府。在郴州任所,他明刑狱、劝农事、兴学校、敦教化,事无巨细,务必躬亲,勤政爱民。当时,明朝派出征讨安南的军队都要从郴州过境。安南原为明朝的一个省(交趾),永乐十九年明朝迁都北京后,安南时有反叛,成为明朝的沉重负担。因此,朱棣死后不久,明朝就放弃了对安南的治理。但安南也时常侵犯明朝边界。明朝派军队征讨安南,都要沿途郡县供给部队的给养。当征讨安南的军队过境时,各沿途郡县对军需都仓皇无以应对,惟独郴州粮草杂器都准备齐全,老百姓不受惊扰。不久,戚忠义被提拔为兵部尚书。

由于戚忠义忠于职守,直言朝政得失,因此,得罪了不少朝中位高权重的大臣,不久被贬为广东按察司佥事。在广东任职期间,他仍不改疾恶如仇、光明磊落的信念,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当他掌握了一位州官贪赃枉法的事实后,毫不徇私枉法,极力向朝廷举报,使贪官遭到了应有的处分。

一次,他到广东雷州巡视。雷州位于广东西南端的雷州半岛上,偏僻荒凉,地处天南,远离中原,多为朝廷流放谪戍罪臣之所。他了解到雷州大闸崩坏,修建费用巨大,按照惯例,地方官员必须上报奏请朝廷得到批准后,才能动用库银,进行兴修。可是,大闸能否及时修建好是关系到70多万顷田地灌溉的大事。戚忠义毅然决定自己承担责任,一面饬垫库银兴工,一面将情况上报。为此,雷州的百姓十分感激他的恩德,特地立碑感德。

有一天,丞相于谦在朝奏事完毕而不退。宣德皇帝问:“你有什么话要说?”于谦将戚忠义遭诬陷的具体情节阐述得一清二楚,又说戚忠义历事三朝,深得朝廷大臣信赖。皇帝说:“我已经知道他是冤枉的。”遂命官复原职。

宣德六年(1431年),戚忠义已年近70。他支持明宣宗整顿朝纲,罢免“贪津不律”、“不达政体”、“年老体疾”的官员,实行精简和裁冗的措施,再三上表要求辞职归隐。当他解职归隐的时候,行囊萧然,两袖清风,被老百姓誉为“戚青天”。

由于他的建议触及了一些权贵的利益,正统六年(1441年),戚忠义被诬陷而含冤屈死,时年75岁。待皇帝查实真相后,怜其为官清廉,不畏强暴,军功卓著,辅佐得力,而将其厚礼装殓,发回原籍,拨款购地30余亩,植松柏2000余株,作其墓地,重新安葬并刻碑记功,每年清明寒节都派钦差祭奠。(邵明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