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邹城作为“邹鲁圣地、孔孟桑梓”,保护好这里的文化遗产,让民众充分享受保护成果及其巨大价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邹鲁”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千百年来,备受尊崇,影响深远,在历史上早已成为文教兴盛的代名词,在中国甚至海外的很多人文荟萃之地,都以“邹鲁”自誉。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享有邹鲁之名的城市就有80多个,诸如韩国安东市被称作“海东邹鲁”,福建省福州市被称作“海滨邹鲁”,浙江省金华市被称作“江南邹鲁”等等。自去年始,我市已连续举办两届“邹鲁文化城市座谈会”,广邀海内外“邹鲁城市”,寻根问源、共谋发展。参会的各位邹鲁城市嘉宾,无不惊异于我市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无不对邹鲁圣地表达出由衷的景仰之情。包括“海滨邹鲁”福州市在内的众多邹鲁城市,皆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邹鲁文化之源的我市,在这一问题上更是责无旁贷。
邹鲁文化遗产的地位与价值毋庸赘言。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道至孔子而极,百年后孟子接续,于是道明如日中天。邹城虽小,然以伏羲尧舜为帝迹,邾子为君迹,孔子为圣迹,孟子为贤迹,道冠古今,泽披中华,故冠以“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美誉,至今仍保存着跨越几千年的历史遗迹,道德文章以及珍贵文物,其精神命脉千古如一。这对华夏文化命脉的接续具有重要意义,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来源。
古迹的意义,旨在彰显其大义,教化天下。义之厚重,非经莫属,经传所及,圣贤所履,这些遗迹对任何一代人,都有义务使其传万世而不朽。在邹城,经义所及的就有:中庸精舍(《中庸》),孟子故居(《孟子》),峄阳孤桐(《尚书》),平阳故城(《春秋》),峄山金石(《史记》),保有凫绎(《诗经》),文公迁都(《左传》)等等。这些见于经传的遗迹是邹鲁大地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延续中华文化的意义来源。保护好这些珍贵财富,不仅有助于确立我市在当下城市化发展战略中独一无二的身份定位,助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而且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延续华夏文脉更是极其重要,具有特殊的全国意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去年5月,又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统筹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同时必须看到的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变迁,加之自然与人为等因素,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许多经义场所已不见踪影,残留的遗址保护状况堪忧;文物数量众多,年久失修者不在个别,盗掘、破坏文物的安全事件偶有发生;城区很多历史建筑被拆除毁坏,古城风貌不再,环境状况欠佳;违反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破坏城市整体风貌的建设行为仍有发生;部分传统村落、古树、民居、建筑被改造拆除,乡土文化遗产和人文环境遭受破坏……
“野草闲花满地愁”,当年宋人欲观瞻孔子遗迹而不得,发出了无奈的感慨。如果我们不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好留存的文化遗产,避免他们被进一步毁坏,那么,今后来邹城寻觅圣贤遗迹的人们,恐怕还会发出上述感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华正统文化发源地的邹鲁文化遗产如果毁灭,受损的将不仅仅是邹城,而是整个中华文化。如此说来,唯有全民行动起来,以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对历史负责,给后人交代,方对得起脚下这块神圣的土地,当然,还有自己的良心。
作者:孔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