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韩名叫韩西年,家居南关过街棚街武学胡同,与老烈士陵园隔因利河相望。他生于1939年,属大龙的,今年75岁,和老伴育有二子三女,均已成家立业,并各有子女,也都听话懂事。现在的老韩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闲暇之余,喜欢和几个老友搬个马扎,提壶热茶,冬天阳光下,夏天阴凉处,谈天说地,谈古论今。
周末无事,我也搬个马扎,听老韩说说过去的事。别看老韩岁数大了,可是思路清晰,啦个呱一点也不含糊。话匣子一开,就侃侃而谈。
南关韩家
据说,最早迁居邹城南关的是“白”姓;第二家是“边”姓,第三家是“孟”姓,距今800 多年;第四家就是我们“韩”家,在明末清初前后迁入南关,距今370多年了。俺韩家老祖,也就是一世祖是“绍元”公韩桂。听老辈人说,韩家远祖再早是韩愈韩昌黎先生的故乡河南南阳郡,所以韩家就称为“南阳世家”。我们过年都贴“祖起南阳,家居东鲁;昌黎先世,泽披子孙”的对联,横披是“南阳世家”。
韩家老林在阳山下,现在叫护驾山,大沙河的东岸。按风脉说孟庙称龙头,徐家林为龙腰,韩家林是龙尾。当年站在护驾山上远望孟庙、徐家林、韩家林,那真是古木参天,一眼望不到边。三百多年来,韩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逐渐成为名门望族,有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董半城,徐半边,韩家占了个整南关。”我觉得这和老祖宗的保佑可能是分不开的。
过街棚
你刚才来的那条东西街叫“过街棚”。这个过街棚是怎么来的呢?这也和我们老韩家有关。我们韩家“协从公”是道光十三年前后的武秀才,在1840年前后,开办武学,也就是武馆。这个我一会还讲。当时韩家和社会上部分后生都到这里拜师习武,其中有峄山脚下中刘庄,现在的中龙河村的赵振宣。因赵振宣是农村来的,长得又瘦小,受到了学友的歧视,而“协从”公很爱这个徒弟,就精心指点。赵振宣自己也发奋苦练。在会试前天,他到武学门西丁字路口的关帝庙前跪求武圣关二爷保佑,并许愿“如能保我考取武秀才,我定在庙前建一过街高棚报答。”后来他终于考取了武秀才。赵振宣为了还愿和报答老师“协从”公的培育之恩,和他父亲“赵方在”商定建过街棚。位置就在街的最西头,关帝庙前边,和亚圣路交叉的丁字路口。具体哪年建的不清楚,1959年就拆毁了。我们都在下边玩过,天热的时候还爬到棚顶上凉快。就是四根石柱子,柱子上边有梁,梁上边挂上棚,四面没有墙,就给现在四角的那种大遮阳伞样。
韩家四大厅
韩家共有四个大厅,也可以说是韩家的四大家。刚才我说的武学是一个,还有武学后边一个,韩家胡同里一个,还一个就是鹁鸽楼。这四个大厅离得都不远。
我先说说武学大厅。俺家住的这个就是武学胡同,西边还有一条也叫武学胡同。两条胡同中间的就是武学大厅。胡同口是武学大厅的大车门,有两层楼高,9米多宽,当时骡马拉着大车都能轻松通过。大车门西朝街的一面一溜有十几个拴马桩,是用来拴马的。一头砌在墙里,一头留在墙外,有个鼻儿,打上眼,拴马时就把缰绳系在眼里,以前还有,现在都没了;武学大厅后边还有一个大厅,院子也很大,现在建成普通民房了。
再说说韩家胡同里的大厅。因利桥南头,路东第一个胡同就是韩家胡同,一进胡同北边就是这个大厅。这所大厅是四梁八柱,板砖登椽子结构,瓦是单片子瓦,原先有西屋,是一仰一合的阴阳瓦。屋后边的外墙上还有一些子子弹坑,大小深浅不一样,那是解放的时候打邹县(1992年邹县撤县建市为邹城市,不过老辈人还习惯叫邹县)留下来的。这个大厅是光绪年间建的,解放后呈洲爷们把它献给了大队,现在归南关集体了。
最后说说鹁鸽楼,从因利桥南头,沿着因利河南岸往西走不到百米远,在因利河南二巷就是。说起鹁鸽楼那可有名了,四外几县,只要一说鹁鸽楼就知道是南关韩家。这楼是在乾隆年间,先人韩苞九建的。韩苞九和孟家结亲,提高了韩家的地位,建此楼以显示自己的声名。一开始也没鹁鸽,后来因为鹁鸽楼后边是因利河,有水;西边是地,有粮食,便于鹁鸽栖息,就引来了一群群的鹁鸽,后来连孟庙里的鹁鸽都引来了。俗话说:“鹁鸽单往望族飞。”这也可见当年韩家势力之大。再后来,道光十四年左右,韩苞九的孙子韩协垒又和曲阜孔家联姻,更提高了韩家的声望。我们韩家家谱一修就是韩协垒主修的,他老人家功劳很大。当时社会名流经常在鹁鸽楼和韩家来往,多有诗词相赠。鹁鸽楼和武学大厅也形成“西文东武”的格局。鹁鸽楼历经“九方协伯维呈崇”七代人传承,现在传到我本家的兄弟韩西平这里了。听说市里很重视,市长都来好几次了,还有浙江大学的一个教授,叫什么吴宗杰先生,也很感兴趣,带领一帮学生研究得很透彻了。
桥上庙 庙上桥
作为老邹县人,你还得知道桥上庙和庙上桥。
下边我来给你讲讲。桥上庙就是桥上有座庙,在现在的桥上庙街北首和塘子街交叉的地方。说是桥其实就是从北向南铺的一排石板,也就是有30多公分宽。下边是排水沟,就是将雨水、生活用水排到南边因利河去。桥上北首建有一座庙,倒是不小,得有一大间屋大,里面塑得神和杭州灵隐寺里的一样,就算是小了点。庙门朝北,对着现在的一实小。想当年,这个庙的香火可旺了。谁家有小孩种花花、送红子就到这里来,烧香、磕头、舍钱,心诚着呢。
有桥上庙,还有个庙上桥。这庙上桥和桥上庙正反过来,是桥大庙小。在哪里呢?在北门外。早年间邹县城外是海壕子,也就是护城河,现在的因利河是南边的护城河。水从大胡村东头来,是四眼大泉眼,水可是多,也清,我小时候都在里面摸过鱼。从县医院间分南北两条,绕着城往西淌。一直往西从西门再往南就又和因利河接上了,最后流到大沙河里去。这个庙上桥就是北门外的一座桥,进出县城的。桥北的桥墩下西边朝南的石头上刻了一个二三十公分的庙的形状,中间刻了个人形,那这么说得是神。桥在庙上,就是庙上桥了。
老韩最后说,政府正在治理因利河,还挖掘出了一些碑,到时候还要重修子思书院、断机堂、暴书台。不久,我们这地方肯定又是好地方了。我对老韩说:“那是。以后你孙子他们又可以在学宫旁读书,也能到河里摸鱼了。”
老韩开怀大笑。
作者:闵凡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