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旅游邹城
邹城印象
峄阳有孤桐
2013年01月10日 

 

峄阳孤桐,顾名思义,就是在峄山南坡生长的孤高清隽,孑然不群的梧桐树。它的大名起于《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大禹除水患,定九州之后,峄山南坡的桐树就和羽山山谷中色彩斑斓的五彩山鸡,泗水岸边可以漂浮水上、敲击之后声音清婉的奇石等一道作为徐州的贡品,献给了救活天下苍生的大禹王。

天下名山无数,世间梧桐更是不知道有多少,峄山上的桐树怎么有这等幸运呢?汉代大儒孔安国给了三个字的解释:“中琴瑟”,是造琴瑟的好材料。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多说了几个字:“梧桐生于峄阳山岩石之上,采东南孙枝以为琴,声清雅。”直到唐代,封演才在其所著《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了峄阳孤桐的特别之处:“此桐所以异於常桐者,诸山皆发地兼土,惟此山大石攒倚,石间周围皆通人行,山中空虚,故桐木绝响,是以珍而入贡也。”意思是说,这峄阳孤桐扎根山岩,材质清奇,又吸收了峄山千洞万孔之玲珑神韵,音色更加非同凡响,是制造天下名琴的绝佳材料,自然要被当做宝贝供奉帝王家。所以,峄阳孤桐打从大禹那儿起,就从峄山南坡的石缝间飞出,化身为琴,琴就是峄阳孤桐,峄阳孤桐就是琴,无论是哪儿的桐木做的琴,都被历代文人雅士贴上“峄阳孤桐”的招牌。三国时有人曾作五言诗:“峄山万丈树,雕镂作琵琶。”东晋葛洪说:“峄阳孤桐,不能无弦而激哀响;大夏孤竹,不能莫吹而吐清声”。南朝宋谢惠连的《琴赞》则写下“峄阳孤桐,截为鸣琴”。隋代江总写一首《赋咏得琴诗》,也是“可怜峄阳木,雕为绿绮琴”。唐代制琴大师雷威做了一把“忘味”琴,也铭之曰:“峄阳孙枝,匠成雅器”。

与雷威同时代的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写了一篇《素琴传》,“桐琴字清素,临海桐柏山灵墟之木也。其先自开辟之初,禀角星之精,含少阳之气,昭生厚土,挺出崇岳。得水石之灵,育清高之性,擢干端秀,抽枝扶疏。盘根幽阜,藏标散木,经亿万岁,人莫之识,唯凤从之游,以栖荫焉。神茂灵嗣,子孙弥远。承先胄之乔者,聚于鲁郡峄山之阳,分株徙植,略遍诸岳。既因地受气,亦殊体异材,云和空桑,冬夏异奏,绕梁焦尾,世代奇声。昔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以谐八音,皆相假合,思一器而备于律吕者,编斫众木,得于梧桐,制为雅器,体名曰‘琴’。”司马老先生神游到天地初始,发现峄阳孤桐就是“琴”亿万岁的精魂所化育,天之高,地之厚,水之灵,石之峻,“琴”的这些精气神都在里面。可是亿万岁“人莫之识,唯凤从之游”,直到伏羲出世,才从峄阳孤桐的躯干中重新发现“云和空桑,冬夏异奏,绕梁焦尾”的世代奇声,“琴”才显法身于人间。这段峄阳孤桐的神话真是高阔悠远,荡气回肠。

峄阳孤桐还曾和医王张仲景演绎过一段传奇。据宋代虞汝明所著《古琴疏》记载:“张机字仲景,南阳人,受业于张伯祖,精于治疗。一日入桐柏觅药草,遇一病人求诊,仲景曰:‘子之腕有兽脉,何也?’其人以实具对,乃峄山穴中老猿也。仲景出囊中丸药畀之,一服辄愈。明日,其人肩一巨木至,曰:‘此万年桐也,聊以相报。’仲景斫为二琴,一曰古猿,一曰万年。”峄山万年孤桐卧于医王膝前,奏响的该是悲悯济世的心曲吧?

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峄阳孤桐又不仅仅是琴的化身,能拨动世间万千气象,它还凝聚着凌霜傲雪、铁骨铮铮、绝世独立的君子风骨。东晋诗人湛方生写《七欢》诗,有一段赞颂峄阳孤桐:“有峄山之孤桐,生千仞之峻峤。乘危岩以托根,问丹霞而竦标。若丽霜之凄切,困寒风之萧条。”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与之异曲同工的诗句:“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生长在千仞悬崖之上,扎根于危岩乱石之中;高峻挺拔,与空中云霞为友,在重霜和寒风的肆虐中,肃然长立。这样一幅画面,可让多少男儿胸怀激荡,气贯云霄!

南明著名将领、诗人张煌言曾写下一首《孤桐吟》:“孤桐产峄阳,百尺巢风雨;时作白龙吟,天然发宫羽。斫为爨下材,遂与枣栗伍;中郎秉玄鉴,勿因积薪阻。饰以琬琰姿,摩娑一再鼓;清声动天地,神物焕今古。士诚贵知音,此道已如土。”大意是说,峄阳孤桐经历风雨,宛若神龙长啸;可是被砍下来,和枣木栗木一起被塞到灶膛里;如果有识货的人,能从堆积的杂木中把它拿出来,整饬修饰,再次拨响它,它清越的声音依旧能惊动天地,神圣的光辉可以照耀古今。张煌言坚持抗清20余年,目睹无数抗清志士的悲壮牺牲和南明政权的节节败退,多么渴望“孤桐烧火”的悲剧可以不再上演。可是,因为峄阳孤桐的孤高清隽、傲岸不屈,又有几人能看到它枝头的绵绵云曦,能听到它内心的铮然鸣响?

所以,有一天峄阳孤桐消失了。或许是被全部塞进了灶膛,也或许是它想离开了。清康乾年间,有个屡售不第的秀才,叫金埴,曾经记下一株桐树的逝去:在邹县峄山孤桐观,前有小桐繁枝,相传夏禹时孤桐久枯后,从孤根发生者。初,桐曾发枯枝,绿叶婆娑。中丞万含台于对面巨石大书,镌“峄阳孤桐”四字。有道士叹曰:“老桐不欲留名,不久将去矣。”遂成枯落。或题诗云:“千载孤根偶发扬,幻形羽士遁何方?孤桐亦自存韬晦,不欲留名在峄阳。”当我们在为“峄阳孤桐”击节而歌时,它却唯恐避之不及,遁匿无踪了。

 

作者:王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