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佛:何谓佳处?佛言:山在左。又问:何谓上佳处?佛笑:水在右。再问:何谓上上佳处?佛不言,以手为笔,以蓝天为绢,运笔成虹,细观之,曰:仁在兹。
说到我的故乡邹城,就想起上面这段故事,尽管佛言不可说,仍禁不住心旌荡漾。
邹城的山,成群成簇,有一山名曰:峄山。当年,孔子登峄山而小鲁,孟子赏此山之奇石而得仁。帝王将相,雅士贤达,络绎来兹。秦皇羊车故道,祭祀封禅,天下一统;司马迁“乡射邹峄”,邹鲁名闻遐迩;梁祝读书传情,孕育人间绝唱;李杜揽胜抒怀,写下千古文章……
峄山之美,不在叠嶂层峦,不在秀气氤氲,而在石之灵、洞之幽也!登山四望,山如累卵,小则如拳,大则可坐万夫。徜徉石海,石生万象,或如虎豹蹲而怒,或如急湍之上立轻鸢,或如山鬼跳涧而狰狞,或如美女窃窃而婵娟,或如凤凰翔于九天仞,或如金刚坐地稳若磐……人石对语,风月无边。
峄山之洞,洞洞相连,神人难数。一客呼朋唤友,欲遍游之,但见一洞霞玉一洞诗,一洞灵气一洞仙,层层洞底皆通径,幽谷细听响流泉。一月晨钟暮鼓,仅览半山之洞。
邹城的水发源于邹东凤凰山、十八盘山麓,水分两溪,一支北流至尼山成湖,尼山,乃至圣先师孔子生地也!一支西来,尽管浩波不兴,但它是为润泽一代亚圣而来的,这溪让人神追梦驰的水最终在孟子故里———邹城城区的东部停下了脚步,汇而成湖,人们称之为:孟子湖。
山不在高,有仙得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孔孟双圣于此横空出世,与这山这水诚莫大焉,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两位圣者徜徉于奇山秀水,究竟是山水灵人,还是人启山水,也未可知,只知圣者乃天地化育,圣地因圣人留名。且不说名闻遐迩的孟庙孟府孟林,单以一百多年前立于城中的“孔孟诞生圣地碑”来论,即知一个巨大的存在———仁在兹!这儿是孔孟诞生之地,这儿有孔孟的遗泽,这儿是涵养华夏儿女精神命脉———仁爱篇章的源头。
孔子天之日也,孟子天之月也。既生天地不可无仲尼,既生仲尼不可无孟子。朗朗乾坤,巍巍华夏,精神命脉绵延不绝,赖孔孟之功也。邹城人文历史衍六千年之久,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到夏、商、周三代,及至春秋战国孔子出于尼山,周游列国,创儒家学说。亚圣孟子幼承贤母三迁、断机之教,学儒习礼,后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序诗书,述仲尼之言,作《孟子》七篇,继往开来,“功不在禹下”。
孟子倡行“仁政”,曾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构建中华之精神。千年风骨,世人仰之。
山在左,水在右,仁在兹。这里是孟子故里、东方圣城,是东方文化、华夏文明发祥之地。诚如旅行家言:邹城有山、有水、有圣人,有诗、有画、有文章。一城一池得天地之造化,或历史悠久,或文化灿烂,或物华天宝,多是天缺一角,十有一憾。邹城何幸?接天时、得地利、享人和!
朋在东,友在西,仁在兹。不同的血脉,不同的信仰,在邹城都会寻访到仁者的理想、仁者的情怀,和走向大同的路径。
我们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到邹城来吧,仁在兹!她会告诉你!
作者:邵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