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与我市的故事
他出身名门,学贯中西,被赞誉为报界翘楚、学界名师、文坛大家;
他平易近人,品格高尚,从中央领导到山村农民,都有他的朋友,孟子故里一位普通讲解员,让他念念不忘;
他毕生痴爱新闻事业,虽为正部级领导,却时时以“一个新闻工作者”自称;
他不惜墨宝,妙笔生花,曾三次以孟子故里为题材,留下了不朽文章……
11月13日,一代知名报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走完了他的79载人生,在北京病逝。
2001年5月23日至24日,已离开人民日报总编辑岗位、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的范敬宜前来邹城,开展《文物保护法》立法调研工作。在后来的文章中,范老详细记述了首次邹城之行的情形:
“今年的高温天气来得特别早。五月下旬,我和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同志一起,顶着炎炎烈日,来到孟子的故乡山东邹城。此行目的是考察这里的文物保护情况,没想到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收获竟是受了一次“母教”的教育……”
市文物旅游局张慧主任当年曾全程陪同范老考察了“三孟”,回忆当时的情形,张慧至今历历在目:虽已是花甲之年,范老却冒着初夏的酷暑,走遍了“三孟”的每一个角落,并象一名小学生一样,沿途用纸笔认真记录下“三孟”里的诸多历史史料。
时隔不久,范老再次来到孟子故里,此行是和国内诸多文化专家一起,前来考察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工作。虽然距离上次来邹已有一段时间,但范老在孟府大堂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上次为他讲解、并留下深刻印象的“口齿流利的女讲解员”,他大踏步走上前去,紧紧握着张慧的手,像老朋友般嘘寒问暖,让张慧感动不已。
“母教”之缘
幼年丧父,全靠母亲含辛茹苦养育成人……范老的童年经历与一代圣贤孟子有着惊人的一致。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范老为何来邹后不久即写下了精彩美文《孟母碑前思“母教”》,并在文中感慨邹城之行“最大的收获竟是受了一次‘母教’的教育。”
和孟子一样,范老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范老的母亲蔡佩秋出身书香门第,曾师从章太炎。范老自幼体弱多病,八岁读过一年级后,即养病在家,没有上过小学、初中、高中,范老早年的学问及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均来自母亲的倾心教育,并让几乎没有上过学他在15岁时一举考上了大学。范老后来深情地说,“这都是得益于我母亲的教导”。“母亲是一位很有骨气、很有胆识、很有正义感的知识女性。”
孟母让孟子终成一代大儒,范老的母亲培养他成就一代新闻泰斗。第一次来邹城时,范老曾在孟庙“孟母三迁处”、“孟母断杼处”和“母教一人”碑前伫立良久,那一刻,他一定从孟母身上看到了自己母亲的身影。
孟子故里深厚的母教文化深深打动了一代新闻名家的孝母、思母情怀。回去不久,范老就饱含深情地写下《孟母碑前思“母教”》一文,发表在上海《新民晚报》,后又被国内外多家报刊和多部家教图书转载、收录。
妙笔书邹鲁
继《孟母碑前思“母教”》后,范老又写下《再谈母教》一文,而后又以邹县清代县令王尔鉴为题材,写下了《有这样一位县长》的随笔,文中对孟子故里这位“十天案子三天断,余下七天上峄山”的老县长感叹不已,并号召现今的领导干部学习王尔鉴清廉、高效的工作作风。
邹城有幸,让一代新闻大家为这块热土留下了精彩美文,而一留就是三篇。2002年范老又将这三篇与孟子故里有关的文章收录到他的《敬宜笔记》专著中。
“母教”一文中,范老曾感慨现今应“系统地讲讲母教的重要意义,讲讲现代人应当怎样做母亲。”如今,孟子故里以弘扬母教文化为主题,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华母亲文化节。九泉之下的范老,一定会倍感欣慰。
文化使者
作为中华文化标志城最早最直接的领导人之一,范老曾亲自领导了中华文化标志城从发起到论证再到向中央领导报告的全过程。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完好保护和传承,范老奔波于专家学者和中央领导之中,倾付了晚年大量心血。
中华文化标志城能最终进入中国最高决策视野,再到今天孔孟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工程的全面启动。“这其中,范敬宜居功至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中枢作用。”与范老有着10年交往情谊的山东省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高述群深情回忆道。
范老因中华文化标志城与山东省和济宁市的领导同志结下了深厚感情。范老去世后,山东省和济宁市委、市政府发去唁电,沉痛悼念这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和领导,感谢他对中华民族和孔孟故乡人民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11月21日,首都各界人士在北京八宝山送别范老最后一程。送行队伍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范老昔日同事,有从全国各地赶去的平民朋友。远在孟子故里的笔者在“人民网”悼念专区内深情留言:
“沉痛悼念范老!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一直把范老当作做人、从业的榜样,并拜读过《敬宜笔记》等专著。范老曾来孟子故里,写下《孟母碑前思母教》等美文。孟子故里人们怀念范老!请范老家人节哀!”
范老,一路走好!
作者 吕卫锋
- 上一篇:倾心唐王湖
- 下一篇:“邹城是我最想去的地方”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