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庙又称“亚圣庙”,为历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庙奉祀始于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建于邹县城东北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的旁边。因距城较远,瞻仰祭祀不便,于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1085年)迁建于邹城东关,又因“祠濒水易坏不四十年已修葺五次”,于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复建孟庙于现址。
孟庙呈长方形,前后五进院落,前三进为导引式庭院,后二进分为左、中、右三路。庙内共有各类殿宇六十四楹,木坊三座,石坊一座。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南北为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配列。
孟庙正南门为“棂星门”。“棂星”即指天上的天镇星,天子祭天必先祭棂星,孟庙第一道门以“棂星”命名,含有尊圣如尊天之意。门内东西建木枋各一座,名为“继往圣”、“开来学”,表彰孟子对儒家学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功绩。现存三座木枋为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修。
第二道门坊为“亚圣庙”石坊。坊额正中刻楷书“亚圣庙”三字;贡侧门楣坊心刻云龙;两侧坊心线刻长有双翼展翅飞翔于流云之中的翼龙。石坊东侧竖有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所立《邹国亚圣公庙》石碑一幢。
进入孟庙第二进院落。古木苍苍、翳天蔽日,虽历经沧桑,依然枝干挺拔,为孟庙增添了生机,显示着孟庙古建筑群历史的久远。院中有一条砖铺甬道,直通“仪门”。门额悬一匾,上书“泰山气象”四字,故又称“泰山气象”门。
越过“仪门”便是孟庙的第三进院落。院内东西各建一门,东为“知言门”,西为“养气门”。两门南侧分别建有“祭器库”和“省牲所”,是专门存放祭器和祭品的地方。院北三门并列:中为“承圣门”,东为“启贤门”,西为“致敬门”。孟庙由此分为东、中、西三路。承圣门东侧有一高大碑亭,亭内放置清代康熙《御制孟子庙碑》一幢,故名“康熙御碑亭”。碑文字体工整秀丽,为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四月,清圣祖玄烨御笔亲书,赞颂了孟子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功绩。碑亭东侧竖有《孟母断机处》、《孟母三迁祠》、《子思子作中庸处》和乾隆帝的《述圣子思子赞》及《述圣子思石刻像》等石碑数幢。进入“承圣门”便是孟庙的第四院落。院内建有“乾隆御碑亭”,亭内竖有清乾隆皇帝手书《亚圣孟子赞碑》。院中间有水井一眼,名曰“天震井”。亚圣殿就坐落在第四进院落。
亚圣殿为孟庙的主体建筑,殿高17米,进深20.48米,横宽27.7米。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亚圣殿曾遭地震倾塌,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是一座金碧辉煌、雕梁画栋、重檐飞翘、歇山转角的宫殿式建筑。大殿四周有巨型石柱二十六根,殿前廊檐下的八根石柱,都饰以浅浮雕,门侧四柱正面刻翼龙在云中翱翔,栩栩如生。其余各面刻宝相牡丹或西番莲花。巨型石柱为明代维修孟庙时所制。大殿正面高悬一匾,上书“亚圣殿”楷书贴金大字。殿正中门额上挂“道阐尼山”横匾一块。殿内迎面一幅抱柱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匾额和对联均为清代乾隆皇帝手书。殿内上方横悬清雍正皇帝手书“守先待后”金匾一块。殿内正中神龛内供奉着衮冕九旒九章的孟子塑像,东侧神龛内供奉孟子弟子乐正子的塑像。这座大殿除了用于纪念孟子之外,还是一处建筑、雕刻、铸造、绘画的艺术博物馆,与曲阜孔庙的“大成殿”遥相辉映。
亚圣殿前的东西两庑,原是供奉孟子弟子和历代研究孟子学派有贡献的学者的场所。亚圣殿后,建有五楹歇山式孟庙“寝殿”。原名“邹国公祠堂”,是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扩修孟庙时改为寝殿,成为祭祀孟子夫人田氏的专祠。现在这里举办孟子生平事迹展览。
孟庙东路,步入启贤门,甬道两侧碑碣林立,是孟庙各类碑集中存放的地方,俗称“孟庙碑林”。甬道尽头即是“启圣殿”,殿内神龛中供奉着孟子父亲孟孙激塑像。启圣殿后是“孟母殿”,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殿内供奉着孟母的木主牌位,上书“邾国端范宣献夫人之位”。
穿越致敬门即进入孟庙西路。正北为“斋戒门”,门内有一座元代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建造的“致严堂”,是孟子后裔祭祀孟子之前更衣、吃斋饭的地方。
致严堂后面的“祧主祠”是孟氏的家庙。建于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祠内存放孟氏大宗户五代以上至二世祖的木制神主牌位。祧主祠后有一处小院,名为“焚帛池”,为祭祀时焚烧祭文所用。
孟庙不仅以古老的建筑著称于世,而且还保存着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碑刻二百七十余块,虽历经千年,仍大多完好,为历代文人学者所重视。这些碑刻书体精美,楷、草、隶、篆各体兼备。此外,庙内还存放着一百多块汉墓画像石、汉代石人、石兽等,这些文物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为古老的孟庙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