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小城的蝶变
2022年10月09日 

 

小城的蝶变

                     

白景兰

 

似水流年,世事变迁。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万物皆是如此,小城也不例外,她由内而外的蜕变令人惊艳。

    记得2015年从青岛来到这座小城,我觉得自己就像从云端跌落到山谷。如果说青岛是一个时尚、美丽、优雅、知性的女子,而这座小城就是一个刚从乡下来的村妇,穿着打满了补丁的粗布衣服,还光脚穿着手工缝制的布鞋,两者有天壤之别。当时整个城市的重心向东迁移,虽然已经进行了规划,但东城就像小城衣服上的一块丑陋的补丁,从金山大道往东的太平东路两旁有很多空地,荒草丛生,了无生机。交通也不方便,正赶上东外环在修路,坐个公交得跑很远。路上的行人车辆极其稀少,给人感觉就像是沙漠地带。

 现如今,东城区高楼林立,荒草丛生之地早已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公路宽阔,人流如织,孟子湖也成了人们纳凉赏景的好去处,堤坝上禁止车辆通行,已成了“步行街”。人民医院新院区已迁至孟子湖新区,水街已建好,孟子湖一中等的学校已开始使用,崇义路也扩宽重修。小城早已褪去她的粗布衣裳,换上华丽的新装,变得风姿绰约,吸引很多外地游客。

    相比前几年,小城的容貌不但变漂亮了,而且小城的文化底蕴也在悄悄升华。这座城市文化气息浓郁,是儒家文化生长的热土。小城里的人尊师重道,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儒家文化。

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开展邹鲁名士话邹鲁系列文化讲座,我有幸得以参加。2021年9月30日,第一讲由侯祥斐部长主讲,地点在子思书院,重点是对邹城的历史以及乡贤名士进行学习回顾,对邹鲁之地的民俗风俗等地域文化进行总结,对邹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归纳整理、培养传承人,并计划在各个乡镇建立多处民俗文化小院以供人们参观、学习、交流。

邹鲁系列文化第三讲是由邹城作协孙主席主讲,地点在上九山。孙主席讲授主题——《书院精神与乡村文明建设》,把书院古今的作用及特征分析透彻,说明书院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无可替代,并且提出了怎样办好书院,更好发挥其作用等。通过此次讲座,人们的思想上升了一个高度,充分认识到书院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小城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许多书院:皇甫书院,故下书院,夏弦月书院……读书风气日益盛行。

    文化传承固然重要,当下的教育也不能忽略,随着时代发展,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革新。

科技兴国,教育为本,小城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在改变。当今社会处于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在重构世界产业与经济生态。人工智能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战略重点,国际组织也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将会对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22年8月,我接到采访任务: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幼小衔接改革的必要性,被采访人是电教站站长刘东波和学前教育科科长侯荔。

刘站长说:“邹城市教体局非常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和学生创新素养培养。针对目前我市现状,对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邹城被山东省教育厅确立为省级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县,同时,通过综合考量,邹城教体局推荐市电厂小学、二实小、六中等20所学校申报并获批为山东省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学校。”

在教体局指导下,20所试点校依据本校实际,在普遍开设智能编程基础课程外,积极打造本校特色项目。如:电厂小学的趣味编程,二实小的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创意设计、微视频,匡衡路小学的3D设计,邹城一中的高中机器人篮球等。很多特色项目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郭里镇独山小学的伏羲彩陶获批第二批全国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中心店镇的剪纸项目多次在全国进行展演。二实小的机器人、无人机、微视频、智能设计更是频频在各级大赛中获奖。

市教体局率先在二实小、十一中、护驾山小学等启动智慧校园建设,安装应用英语听说模拟考试训练系统,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而且智慧纸笔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邹城市教体局立足于本市实际,全面促进教育改革,以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和推动线上教育、数字校园、智慧课堂等的深度应用,以“空间”为基础,打通“教学、学习、评价、资源”全业务大数据,推动学校教学、管理等的变革,教育教学成效显著。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但要看文化和教育,更要看它的经济。

这座小城的土地大部分是丘陵,土地不肥沃,但勤劳、勇敢的小城人民通过艰苦奋斗从贫瘠的土地里找到了黄金。在改革致富的路上,涌现了一大批领头人。地瓜书记汪洪柱、牙皂书记张文远、草莓书记程学良、山药书记宋长华、蓝莓书记孟现华、莲藕书记王建……他们克服困难、激情创业、坚守耕耘,把贫瘠的砂砾变成了“黄金”。其中“莲藕书记”王建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2022年8月5日,邹鲁融媒组织作协会员在太平镇王行村举行诗歌朗诵会。莲藕基地硕大的荷叶擎天而立,作家们终于亲自体会了一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感。荷叶田田随波荡漾,蜻蜓在其间飞舞,真是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就是在这一天我见到了王建书记,一个喜爱读书的中年人。2021年7月,我曾在《今日邹城》报上读过他的故事。

2017年,王建被推选为太平镇王行村党支部书记,当时他在山东金钢山酒业有限公司任职,事业如日中天。他放下当下舒适的生活回村里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他本着既能合理的利用王行村现有的自然条件,又能解决技术、市场等难题的目标开展调研。经过多方考虑,依据王行村现有的地理优势选择种藕。因为村子临近泗河,地势低洼,周围水源充足、水质好,利用地势差就可以把水引入藕塘。

2018年,王建利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好时机,首次投入100万元,建成了规模50亩的养藕基地。因为土地是沙质,种植的藕香甜、脆爽、口感好,受到人们的喜爱,极易售卖, 当年实现产值30万元。2020年,又扩大50亩,达到100多亩的规模,年产值达百万元。此外,他又利用荷花的观赏价值以及泗河的地理优势,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修建了钓鱼塘。每到夏季,碧叶连天的荷叶随风摇曳,垂柳依依,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

如今,莲藕已成为王行村的主要产业,每年为集体增加收入30万元。该村先后被授予济宁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山东省“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五年前,这个村还是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村容村貌脏乱差的落后村!谁能想到,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大元村村民的“杏”福生活就是领头人带动的结果。在2003年以前,大元村的土地是非常贫瘠的山岭薄地,由于浇不上水,无论种什么都收成甚微。当时的村“两委”决心改变落后贫穷现状,积极争取镇里资金扶持,统一挖沟、引水、修建水池,解决了浇水难的问题后,又统一为村民购买了杏树苗。在2006年,大元村600亩凯特杏、金太阳喜获丰收,每亩收入达3000多元,村民脸上乐开了花。在大元村带动下,附近的小村也栽植了杏树,这一片区已发展到上千亩的规模。现在每亩收入达到6000多元。2020年,凯特杏年产量120多万公斤,年产值360多万元。小小凯特杏催生了大元村民的幸福生活。

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邹城人民已逐渐摆脱贫困,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

有人说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小城的变化没有这么神速,但她一直在变。看得见的东西在改变着,而一些看不到的东西也同样在改变着。在这似水的流年里,有的人脱胎换骨,变得更好更强,也有的人变得沉沦、迷失,无论人如何变,小城终会在流年里渐渐变得成熟、稳重、漂亮、迷人,因为这里有一群积极向上不畏惧困难的人,一直走在奋斗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