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没有二山高,压得三山罗锅腰,落了个四山没起来,哩哩啦啦点灯台”。阳光下的三仙山正如这句顺口溜,高低错落、绵延起伏在田黄镇小沂河畔。
三仙山原本没有如此雅致的名字,当地的百姓大都俗称大山头、二山头,至于形成的年代,有说几万年前,有说几亿年前,但都没有定论,也没有人去认真考究。
三仙山形成时,是一座荒山,几乎没有人烟。春去秋来,季节更替,历史的车轮也从未停滞。每一次烽烟四起、战火连绵,就有为了躲避战乱的人们聚集到三仙山,渐渐地,三仙山脚下有了村庄的模样。聚集在此的人们开荒种地,繁衍生息,晨昏中,炊烟袅袅、鸡鸣狗吠,生活气息日益浓了起来。
阳光下的三仙山静静地矗立着,山间公路平坦曲折,盘旋向上,花草树木与山体相融,浓淡相宜,已看不到曾经凋敝的痕迹。唯不经意的一点苍黄,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三仙山一步一步艰难跋涉的历程。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登上皇位。经数次北征,他决定定都北京。即将迁都之际,他命皇太子朱高炽从南京奔赴北京。一路上,皇太子朱高炽一行人浩浩荡荡,一边游山玩水,一边体察民情,待走到邹县(今邹城市)地界时,他见这里的人们衣不蔽体、形容憔悴,就命人叫来当地县令询问究竟。原来是连年大旱使庄稼颗粒无收、百姓饥寒交迫。皇太子朱高炽便命县令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几百年的时间在季节的轮回中已默默流逝,不知当年皇太子朱高炽路遇的是否是三仙山,但那一段历史却留了下来。
在明朝以前,三仙山上供奉着福禄寿三星,三仙山也因此而得名。福、禄、寿意寓着好运、财富和健康。岁月的艰难让三仙山的人们心怀期望,祈祷着三星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美好的生活。
禄星是比干。据史载,比干有一颗七巧玲珑心。比干生于公元前1092年,是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年幼时,比干聪慧好学,至20岁时就当上了商朝的太师,辅佐商朝皇帝帝乙,帝乙死后,又受托辅佐他的儿子帝辛。比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股,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直至商朝末年,商纣王帝辛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心急如焚,他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比干强谏三日而不肯离去,商纣王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于是,残暴的商纣王杀死比干,观察他的心。
福星是阳城。他是唐朝的一个清官,又是一个随和而又敢于仗义执言的人。据说在唐德宗时有一位裴丞相,他蒙上欺下、陷害忠良,又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征收苛捐杂税,以至民不聊生。朝堂上,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而阳城却敢于执言,不断地给唐德宗写奏折,他每写一次,就被贬一次,而他每被贬一次,递上的奏折就会多上两页,直至被贬为庶民,仍不肯罢休,唐德宗也终于醒悟,罢免了裴丞相,从此消除了庙堂之危、民众之苦。
寿星是南极仙翁,他是一位和蔼可亲、慈眉善目的老人。《西游记》中写寿星手捧灵芝,长头大耳短身躯。《史记·封禅书》中写“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也。”意为见到寿星,天下太平,所以供奉寿星以祈求幸福长寿。
岁月的艰苦,让百姓念念不忘那些以生命捍卫忠诚,并给他们带来福祉的人们。比干、阳城虽死,但在千百年来的岁月中,百姓不忍他们就这样去世了,于是就希望他们成神仙,位列仙班,以继续护佑天下苍生。
如今,艰苦和磨难早已沉没在历史深处,三仙山上仍供奉着福禄寿三星。福禄寿三星的存在,已不仅仅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求,更体现了三仙山的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漫步三仙山下,山风徐徐中,游人如织,山脚下的村落依旧安静着,一个个塑料大棚却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大棚内的瓜果蔬菜应有尽有、郁郁葱葱、自然新鲜,近些年来,素有“三鲜”之誉。
三仙山的人们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千百年来不曾离去,虽只几个小时的浏览,时光却穿越千年,沧海桑田,今非昔比,如烟般的历史彷如三仙山上飘荡的云朵,蕴含着古往今来多少事。
作者:史长军
- 上一篇:邹城,我可爱的家乡——邹城之歌...
- 下一篇:千里共邹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