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品味“三碰头”
2014年10月28日 

“三碰头”属一种家常小菜,是孟子故里的人们对它的习惯称谓。而今,这道不起眼的菜肴已悄然登上城里人的饭桌,甚至成了不少食客不可或缺的舌尖美味。

顾名思义,“三碰头”是用三种食材调制而成,主材是再普通不过的大蒜、生姜、鲜辣椒。如其中缺一,也可用鲜花椒替代。要说做法更是简单省时,拿剥皮蒜瓣和洗好切块的黄姜、鲜椒放入“蒜窝子”捣碎,加上少许调料拌匀即可,前后只用几分钟时间,几乎方便到每家随时都可享用。尽管如此,本地人对它的制作一直有诸多讲究:要好吃离不开鲜蒜鲜姜鲜辣椒;再上档,绝对要用石头“蒜窝子”;材料占比要蒜多姜少有辣味的青红辣椒因人而异随便放;不加盐先捣蒜再添姜后放辣椒(防辣椒出水),最后一道工序撒细盐滴香油是也。虽说这等百姓“土”菜难上大饭店菜谱,却也来得快捷食之可口。

在这方水土待久了,自然而然受到些儒家文化熏陶,同时对“三碰头”也平添了几多喜爱和品味。

第一次遭遇“三碰头”是在刚参加工作时的“蹲点”村。记得那时我作为新来的外乡人和一位同事骑着自行车驮着铺盖卷来到大队部,在一间土房子里安营扎寨,到开饭时间还没支起锅灶。老支书见状诚恳地邀我们去家里吃饭,我们俩顾忌给人家添乱婉拒。看我们一再坚持,他连忙转身返回家中,带来了新烙的煎饼、刚摘的辣椒、一大块生姜、几头大蒜,外加一个“蒜窝子”。接下来,剥蒜皮切姜块洗辣椒,将三种原料依次放入“蒜窝子”舂捣,熟练的让人目不暇接。片刻功夫,随着“蒜槌”“蒜窝”撞击的叮当声,一小碗成品的“三碰头”从“蒜窝子”中倒出,黄中透绿清凌凌的鲜嫩,一下子吊起了我们胃口。舀上两调羹夹在煎饼里大口咀嚼,那种鲜辣香的滋味、大汗淋漓的爽劲儿至今难忘。

凭心而论,“三碰头”算不上什么名菜,谈不上精致。据农村老人们讲,过去家里穷农活累常年以粗粮果腹难见荤腥,图好下饭有体力只能就地取材凑合着捣鼓点菜吃,才“诞生”了这农家小菜,为遮羞取了个“三碰头”的好听名字。没想到它这“卑微”出身,却倍受人们青睐。在生活普遍提高饮食荤素搭配的幸福今天,不少人总觉得缺少了生活“老味”,“三碰头”就像穿越时空带回了意外亲切,一上桌马上引起很多人共鸣。

有人说,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常吃“三碰头”的人,只要仔细品就能品出个中真谛。以我体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它原因多多。一曰特鲜:三种生鲜材料成菜,鲜上加鲜,鲜得使人难以离去,沁人肺俯。二曰香辣:辣味相互碰撞生成了特有的香辣味,留在口中绵长诱人,被人们称为“辣不怕不怕辣”,常吃上瘾吃多了流汗,浑身上下轻松舒坦;有一位常喝“大酒”的朋友挂在嘴边一句话:“吃了‘三碰头’,消酒(喝多)不用愁!”三曰养生:每种原料都有药用价值,富含多种维生素,经常食用可收到防癌之效,寄托着健康养生崇尚绿色的希冀。四曰有道:不管谁品过这下饭小菜都没被它的辣味吓倒,三种辛辣融合,冲劲骤减恰到好处,让人感悟到了它有“父老乡亲”那样的朴实平和,好似蕴含着中庸之道的哲理。

这么多年,平凡的“三碰头”让我懂得了老百姓作为家常便饭离不开的缘由,体会到很多城里人好上这一口的道理。至此可以说,在这块古老土地上认识它的人永远难忘,没吃过的人早已垂涎,离家在外一说到这不起眼的小菜,就会蓦然回首想起故土的往事,记起丝丝乡愁!

 

作者:王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