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从蒙童学子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到“礼仪之邦,桑梓之乡”到传承优秀文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孟子的性善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促进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和谐,孟子从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作了深刻而又有益的探讨,强调道德修养的平等性、主动性和社会性,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化方法。对孟子性善思想的探究,其意义在于给人们提供有益的启发,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
“养浩然之气”。孟子认为的“浩然之气”是人的本性向善的必然要求。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可见,他对于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追求,并推崇那种可以做到真正“不动心”的人。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只要顺着善的要求去发展,就一定会成为善人。当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善”的追求,赋予“善”以更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去努力打造真善美的统一。
注重文化传承。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有利于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这也就是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实践意义之所在。中国古代被誉为“礼义之邦”、“文明古国”,孟子的“性善论”起过重大的作用。今天我们提倡“精神文明”,从孟子的“性善论”中仍可得到有益的启示。
营造精神家园。我们今天所讲的“善”指的是做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贡献,这样的人便是“善”的人。而现实中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构成却严重失调,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以孟子“善”的境界出发,我们应该把对个人享乐的价值追求转化为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把那种获取自利的个人主义,转向为全社会成员谋求共同利益的集体主义道德观;拥有这种思想境界的人才能够重塑自我,营造良好的精神家园。这些对当今社会一些消极不良现象的治理以及自觉抵制腐朽堕落思想、拜金主义作风、享乐主义作风有着积极的意义。
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追求自身利益自尊自爱的同时,也能顾及到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爱护他人,是社会和谐和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要想以同类意识导向善,必须有一种约束机制,就是人的精神自律,其基础就是人同同类产生的道德责任感,它要求人际间的和谐,由我及人的道德实践。反思我国现阶段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道德信仰危机,审视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现状,重倡孟子性善论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积德行善、诚实信用、抑恶扬善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要求和准则。每个人都是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因此一个人能否保持善的天性,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必然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果坚守善的天性,努力完善自我,向着君子的高尚道德境界追求,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反之,如果丧失了善的天性,不以陋习为忤,不以恶小而为,就会背离价值观主潮流,为社会发展所扬弃。
作者:胡计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