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看坡老人的管理艺术
2013年03月04日 

前不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70年代,一个穷山村有位老人常年给生产队看坡,一年下来总会丢些玉米地瓜。村里有个年轻人对此不满,主动请缨干“好”这个活。他严把死守,只要有人偷庄稼就奋不顾身捉住他,轻者批评骂一顿,重者游街示众。可是,在那个孩子多、吃不饱的年代,在那个穷地方,占集体的便宜养家糊口是常见的事。时间不长,不少村民都被他逮住过、惩罚过,那位年轻人把这些“罪人”整天怒目而视,当做“阶级敌人”。时间久了,他也渐渐成了多数村民的“敌人”。一天深夜,在与一伙“气急败坏”的“小偷”争斗中,那位年轻人被砸折了腿。后来,成片的玉米、地瓜被偷走,村里不得不又重新起用原来看坡的老人。

其实,看坡老人也很负责。当有人偷玉米棒子或地瓜时,他“声东击西”,背着“小偷”的方向边追边喊,“小偷”以为没被发现趁机溜走了。第二天,老人见到这个“小偷”照常兄弟爷们地打招呼,好像没发生过任何事一样,那个小偷”保住了面子,以后就不好意思再去做那事。一年下来,村集体的庄稼也没丢多少。在老人眼里全村都是好人,村里的人都很敬重他,一辈子口碑很好。那位年轻人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无可非议,只因方法不当,成了瘸子不说,还落了个“孬人”。

听了这个故事,触动很大。

其一,老人巧妙用“度”。任何事物都有个“度”,超过了它就会走向问题的反面。老人不逮住小偷并不是对工作不负责,他“声东击西”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战略战术”最终既有效地保护了集体财产又密切联系了群众,取得了“双赢”。而那位年轻人一味地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和群众搞对立却适得其反,落了个“双败”的残局。可见,事物的“度”至关重要,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工作,使事业顺利进行。

其二,老人方法灵活。他明明发现了“小偷”,却不去抓他,只是发出警告驱逐而已,给他留足了面子。如今,在工作生活中,再完美的人也会有失误或犯错误,都有不愿提及的伤痛。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像那位年轻人那样抓住“把柄”不放,带着成见看人,不仅会挫伤同志们的工作热情,还会导致人心背离。相反,放手于鸡毛蒜皮的小事,团结不同个性的同志,着眼主流,立足大事,就会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鼓舞斗志,工作就会无往不胜,事业就会兴旺发达。

其三,老人以人为本。在那个艰难的年代,老人眼里没有坏人,只有困难群众,他尊重别人,自然也就赢得了他人的尊重。那位年轻人,不仅对群众的困难和委屈置之不理,还硬性下结论整人,只能是身败名裂,贻误工作。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上《小崔会客》栏目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相互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要相互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要相互支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处,要相互理解。”工作生活中,只要常思自己之过,常念群众之疾,善待群众,关爱群众,就会形成上下齐心、干群关系融洽的良好局面,事业就会勇往直前,生活就会更加和谐、幸福、美好。

同一项工作,看坡老人和那位年轻人取得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其中蕴含的做人处世的道理及管理艺术不言自喻。

 

作者:王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