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面而来龙狮风
曾经多次欣赏过石墙镇张楼村民间艺术团的舞龙舞狮表演,都是在剧院、广场和节日的城区街巷里。张楼的舞龙舞狮尤其擅长舞台表演。在一方不大的舞台上首尾相应、闪躲腾挪的确需要一番真功夫,这说明张楼的舞龙舞狮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完善,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技艺。
我们来的时候,正是秋忙季节,村里没法把舞龙队的人组织起来给我们表演一番,因为这些队员们都在地里忙着。在村委会办公室,村干部给我们泡上茶,说去找一个老艺人向我们做下介绍。不一会儿,走来一个老者,他叫张树安,78 岁,以前是村里宣传队的队长,现在是舞龙舞狮队的教练。老人腿脚利索,走路虎虎生风,谈笑诙谐有趣。他说,张楼舞龙舞狮有上百年的历史,他自己就玩五十年了。玩这个不容易,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真是这样,装不了的。老人撸撸袖子,边说边比划:“舞龙是这样:腰腿灵活眼睛欢,转身跨步力向前,八步赶蹿一条线,跨虎登山滚龙翻。嘿嘿”老人喘一口气,正了正戴在头上的帽子,接着说:“舞狮是这样:狮子摇头大摆尾,展眼挠腿呱嗒嘴,苦练轻功滚绣球,穿山跳涧带打滚。嘿嘿。”老人一边说一边做了一个打滚的动作,看样子像要歪倒,我连忙走过来要扶他一把,他说没事。“不过还真得注意,年纪大了。那年我教年轻人翻跟头,就把左肩摔了,歇了老长时间。”“这几年,俺不光在邹城演,奥运火炬传递的时候俺还到济宁演出过,汶上的分水龙王庙俺也去过。那年,市里说,你们张楼舞龙舞狮有传统,舞的好,能不能成立个女子舞龙队?回来后,我们就排查、挑选、训练,结果女子舞龙队就成立起来了。她们穿着鲜艳,动作协调,更叫人喜欢。去年,俺张楼的舞龙舞狮队被省文化厅评为全省千支优秀文化团队。”
张楼村支部书记张后冰领我们到村文化大院去,一路上,村巷整洁、干净,村民不时给我们打着招呼。这个村是全镇乃至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果然名不虚传。到了,村文化大院同时也是村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也设在这里。张后冰对我们说,每到年关,村里的舞龙队就从这里出发,一路舞着到镇上,到市里,满街筒子都是人,那个热烈!我带着疑问说,以前村里很穷,百姓很苦,再说,这些队员谁家里没有事呢?这些苦难难道不影响心情吗?他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还能穿上彩衣满街舞蹈吗?张树安老人接上话茬说:“再大的苦,再大的难,只要一上了妆,一登上台,都忘了,心里只有自己的角色,腿脚只听锣鼓的招呼。”我信。我也希望他们能够百年千年地舞下去,在舞动中忘记生活中的愁烦,忘记人际间的恩怨,把欢乐感染台下更多的人,传给身边更多的人。
憨态可掬虎头鞋
三个老太太从三条巷子里走出来,把我们接到陈世英老人的家中。他们端出一个方形的布筐子,里面盛满了她们制作的虎头鞋、俊妮鞋、五毒鞋、虎头帽、猪头帽、莲花帽、虎头枕,还有绣球、金鱼、春鸡、香草袋、金凤凰、布老虎。陪着我们的镇文化站站长刘开军向我们介绍说:几位老人制作的虎头鞋虎头帽不久前入展在孟子艺术馆举办的全市群众书画手工艺作品联展,瞧,这儿有证书,说着把摆在堂屋桌子上的红色证书拿给我们看。三位老人都是石墙镇大石一村的村民,她们是:陈世英,73岁;齐俊英,75岁;秦佑香,84岁。几位已经有了孙子孙女或重孙的老人,是什么触动了她们做虎头鞋的愿望?她们纤巧精致的技艺师从哪位艺人呢?“这都是年轻时跟老人学的。”陈世英老人告诉我们。
早年间,乡间的百姓,哪一个不教自家的女子学针线呢?针线,文雅的说法叫女红,那是每一个女孩子的必修功课。母亲、奶奶、婶子、姑姨都可以教,也都有这个责任和义务。谁家的女子针线做的好,会被十里八乡的人称赞,反之,则会叫人嗤笑。针线活包含当年穿用的一切活计,衣褂鞋袜、围裙套袖、帽子手套,这些都是粗活,如果在实用的基础上再使它精细化,那就很讲究了,也需要更多的技巧和耐心。虎头鞋、虎头帽、鞋垫、绣花手帕就是这类“慢功”出的“细活”。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细活”,要做出来需要付出很多的辛苦,从初学到娴熟,不知要做坏多少件成品,钢针不知要扎破几根手指,也不知要挨母亲多少次数落和叫骂。但是,这毕竟是一件叫人欣悦的活计,它不同于翻地除草割麦撒肥,它在劳动中能给人愉悦,给人欣慰,特别是一件活计完成,它会给人莫名的成就感。所以,乡村女红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女孩子投身其中,乐此不彼。等一个女子女红学的熟练而又精到,她差不多就该出嫁了,女伴给她送来几件礼物:绣花桌布、绣花门帘、绣花枕头……而她则把平时背着父母偷偷缝制的几双绣着鸳鸯蝴蝶或情爱字样的鞋垫悄悄塞进姑爷的手里,又一下子羞红了脸。
叫人着迷的乡间女红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齐俊英老人说:“自从包了地,哪还有工夫做这个啊,得到地里干活。从那,孩子们哪有穿花戴朵的,都是清一色净面的。”是的,改革开放盘活了我们的生产力,也使许多美好的东西在我们眼前消失,我们收获了经济效益,也丢掉了很多珍稀宝物和美好情愫。
感谢这三位老人。她们中的某一个,含饴弄孙之余,想起了青年时代的女红,尝试着做了一个,不成,又做了一个,终于成了,还是当年模样。她的“作品”叫前来串门的另两位发现,赞赏之余,自己也套上顶针,操起了针线,找回了当年的感觉。就这样一发而不可收,她们叫着劲儿地一下做了几十个、上百个。她们的制作惊动了镇上、市里,市电视台专门采访和报道了她们,使她们的老年女红传遍了全市,叫人们一下子瞪大了眼睛。
生活本身是多彩的。摈弃繁复选择简单会使我们丧失创造力和想象力,而重拾民间记忆,复兴古老艺术,则会使我们找回原初的动力,走向辽阔和渺远。
再次感谢三位在乡村石巷中用一针一线绣出锦绣天地的老人。
作者:孙继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