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搬来郭里一盆花
2012年10月27日 

我家的阳台上,有一盆玉簪花。它是从距城50 多里的郭里镇带回的。第一次看到、认识这种花,是在郭东村胡氏家祠的院子里。那是初秋季节,在村边地里,玉米棒还鲜嫩嫩地附在高高的棵上。

郭里镇文化站站长张景升告诉我,郭东村是个有历史的村庄,曾流传下来不少金石文物和古迹,比如宋刻佛经碑、金安济桥碑记、金政和时贴文、金兴国院碑记,胡氏家祠等。胡氏家祠,顾名思义,就是胡姓人家的家庙,胡氏家族从元代至正年间迁此居住,明初,有胡氏族人组织地方团练,力保明建文皇帝朱允汶。曾和燕王朱棣军作战,后归顺,被朝廷授以功名。算来已有几百年历史,据记载曾经历了3次重修。而我,想着古木深深的孟庙,想着前不久去过的“与国咸休乔木第,同天并老乡贤家”的唐村潘官祠,想当然地认为,胡氏家祠也当是如此风貌了。

可一进胡氏家祠那两扇暗红色的门,还没来得及欣赏苍松翠柏,感受家祠内的深幽环境,便被挺立在院东的白玉簪花吸引住了眼睛。三步并两步走近了,发现这花形似旧式女子簪发的白玉簪子,戴在乌鸦鸦的发上,朴素的很,可也雅致的很。再近前一闻,清香扑鼻,好象百合花的味道,甚至比百合更为清丽。据看管家祠的老人讲,这玉簪花是从一处闲院门口捡来,院子的主人进了城,这花便无主了。他捡来后随意栽在地上,没想到两年时间窜了一大片,还开出了美丽花朵。我和朋友当时长时间蹲在花旁,闻香,看比芭蕉叶更为圆润水绿的叶,轻松地聊着天,忘了自已到底是在什么地方。

在我惴惴不安地提出想移一棵的请求后,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他找来锨,将花周围的土深深厚厚的铲了一坨;又找来塑料袋,将花及花土细细包了,打上结,交到我手上。他说这花极好养,今年开不了花了,不过明年一定能开,并且能多窜出几盆来。他黑瘦的脸上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好象自家的花能香了别人,是多么让他得意的一件事。

从家祠出来,街上三三两两坐着的村人看到我手上的花后,总记得说上两句:好好养,这花香着呢!我笑应着,没有回头看他们。却觉得他们在目送这棵花,仿若,目送他们远行的孩子。

在郭里前后逗留了三天,去胡氏家祠是第二天。回到住所的第一件事,就是觅了一个空花盆,将花栽了。盆大土少,热心的文友闵凡旺先生又在住所门口的玉米地里,用瓦片很挖了一些土。他说那些浮土应是肥实的,看看那硕大的玉米棒就行了;他说在双手接触到土地的同时,心神宁静,好象自己也是一棵植物,把细细的根须扎进了土里。挖来了土壤中,掺杂了很多麦壳和麦秸,它们会慢慢地被时光泡软,发生质变,最后成为涵养这棵花的泥土。

从郭里回家时,我带回了一些东西:比如山上的几块石头,伏羲女娲庙遗址的更深印象,山上几种药草的名字,飘荡山间田野的欢声笑语,……更有这盆玉簪花。这是一盆花,可也是一段行走记录,是一首和白玉簪般悠美和圣洁的诗。郭里是文化郭里,从伏羲女娲庙、圣泉、汉画像石等历史遗迹到刘表、王粲、王叔和、王弼、张俭等历史名人,从熙熙攘攘的商业码头到热血沸腾的拳棒人生,每一寸土地上都浸透了厚重文化,每一棵长在郭里的草木庄稼都扎根在这样的土壤,然后发芽长叶,茁壮成长。而我,每天在阳台上用目光抚摸玉簪花时,都会细数一遍它的叶片,看是否在我没注意时就偷偷抽了嫩芽。这时,我是多么高兴!因为这盆从郭里搬来的花。

 

作者: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