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潘榛《峄山石记》曰:“路,峄之石径也。峄为小山,古道途多曲折,险峻而陡峭,或穿行石底,昃循洞引,或攀沿巨石惊而走之。便于再走和忆想,或为后之来者通达之故,因以刻石记名。《论语》谓‘虽道小,必有可观者焉。’《释文》曰,‘道本作导’。山者,游之方也;游者,学之方也。初必要‘缓慢启步’,倒出一口气之后,方能‘悠哉游乎’,目的使然。宋、山谷道人有此铭。令吾深以为记。登峄山,一味低头走去,往往行不通。必要‘走走、站站、看看’;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喘”。
最早的记载中:有羊车故道、御路、御路岭。
明《峄山石记》“‘古今名山’碑南,土岭一道,约里许,相传御路岭。”按唐章怀太子注《后汉书·邹山记》分析:
御路:南灵宫殿(峄山村南尽、路东)斜向东北行,真抵太平兴国寺南口,三里。
羊车故道:太平兴国寺南口,沿大百步石而上,到大石竖止,一石之上而成路,里许。路上立元延裕元年(公元1314年)“灵岩候”三字巨碑。碑阴刻邑人州学都谕刘之美记七百五十文。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六月王自谨书“羊车故道”四字碑,碑阴刻邑人麓原公潘榛《峄路十句文》,其文云:“历千百春秋,人络绎不绝,皆求畅宕进取,试探万千回,果然走出了路……”。
御路岭:羊车故道是其一部分,加御路,二者之合便有了御路岭的大半,跨过“猛一超”,转过“龙天孔”,上行拐向东北,经卧龙坡到险腰,四华里。
峄山上的道路较多,错综复杂,仅据多方面资料,分区段简述如下:
峄阳
元明路:由子孙石经半山亭回马岭止,长约四里。
云层路:由半山亭经双妃枕、伴月台、五灵台、玉露坪、乌龙岩、云砌桥,到宕天梯止,长约三里。
回马岭:由西山门板石(禹王台)东上,经歇马亭,纱帽石到八十盘止,长约二里。
西华天街:由西寨门经倒三盘,珠联桥、到南天门止,长约里许。
孤嶂坪路:由西寨门斜上,经探仙径到西凉台止,长约里半,古名太古路。
锦华层:由五老棚后上,经朝阳洞转上孤嶂坪,长约里许。
九天街:由飞来洞,经观海石、祖龙洞、小天心,到西凉台止,长约里许。
王母台路:由五华仙斋东北上,经悬空桥到王母台止,长约半里。
东华天街:由慎终追远石、经一线天到万寿宫止,长约二里。
圣灵路:由大白楼到小鲁台止,长约里许。
玄天灵道:由仙人棚上行,经冠子石转上断虹崖止,长约二里。
鸣鹤岭:由小鲁台到象牙石止,长约二里。
占尧沟:由片石桥经玉泉、云柏、道士林,到象牙石止,长约二里半。
秦汉古道:由险腰到东宫止,长约二里半。
隋唐古道:由子孙石经书院、源头活水到险腰止,长约三里。
太白古道:由峄阳书院上行经孤桐书院到观峰台止,长约二里半。
南华道:由马家沟东北上行,经南寨门到蟠桃洞止,长约兰里半。
妙光洞南路:由三元宫经大通岩、峄阳观,妙光洞、龙扒道二棋石,长约四里。
妙光洞西路:由纪王棚北上,经书院、大洞、二神洞,到宕天梯止,长约三里半。
静室庵路( 亦名三庵古道):由桃花洞经引桥到石场止,长约二里。
西山(太平山)
太平路:由夫妻石、经船石卧虎石(下)、水府洞到升仙楼止,长约二里。
天竺洞路:由大龙口,经天竺洞、穿心洞,王母西殿到升仙楼止,长约三里。
棋盘沟上路:由牛头岭经兔窝,到回马岭止,长约三里许。
混元灵道:由混元洞经青云盘到升仙楼止,长约二里。
东山及峄阴
碧玉路:由小鲁台经碧云洞、东华宫到斗鸡台止,长约四里。
炉丹峪南路:由明石联到仙人棚止,长约三里。
炉丹峪西路:由碧桃庵经白门子洞、老龙头下到东宫止,长约四里。
虎牙蹬:由断虹崖经黑风口到王母台止,长约二里。
卧龙道:由擎天柱石,经东城墙、卧龙谷到南华观止,长约三里。
九道湾:(一)南华观,经凉水盆,快活里到险腰止,长约三里。( 二) 由南华观,经云柏到东宫止,长约三里。
水城路:由马嘴石东上,经大僵沟、碧云宫、小天河到南华观止,长约三里。
三迁宅老路:由马家沟,经龙门、大岫沟、秦王棚、到险腰止,长约三里。
书院古道:由卧龙谷上口,经莫愁洞到象牙石止,长约三里半。
丹台道:由炉丹峪直上,经通灵洞到老草沟止,长约三里。
神医路:由徐八寨,经白龙泉,下口、华陀石,到东宫止,长约四里。
太古路:由八十盘下,经风雨石北行大风口到牛口石止,长约二里。(二)由大风口上行,经孤嶂坪北沿下,到五华之背上丹丸峰止,长约四里。
古北路:由金仙庵,经棋盘沟,三官庙、北华宫到尔华宫止,长约三里。
另外,棋盘沟下路,隐仙洞上路、西路。万寿宫上下道,老龙头南北二路、老草沟东南路,大泥鳅沟上路,白门子洞漫山塔,皆为短途小道,均长约一里。
作者:张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