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炊烟里的村庄
2012年07月23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现今的乡村怕再难见到这样的画面了。

是十几年前的记忆吧。一个小村庄,因了圩堤的保护,浅浅地卧在无遮无拦的平地之上,村外的河流高高地流淌着。吃饭时间到了,村庄的当空飘起青色的炊烟,远行归来的人儿,地里劳作的村民,心里一下子妥贴起来。

走进小村,炊烟四起,每一个炊烟之下,都有一个慈祥的母亲,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住在河东头的傻子,靠在村部的墙根晒太阳,旁边一条憨憨的黄狗,倦倦地躺着。中午时分,整个村庄都笼在淡青的烟雾之下。那些抱窝的母鸡忽然咯咯地叫起来。傻子准时醒来,懒懒地看一眼村东头的一间草房子,房子上空早冒出了一缕弯弯的轻烟。傻子,黄狗,还有一只癞头的猫,一起向村东头跑去。傻子的母亲,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早已烧好了傻子最爱吃的大蒜炒鸡蛋。傻子的眼中,那缕炊烟就是母亲的呼唤,就是母亲对他的爱。他永远不会搞错自家的炊烟,那几乎是他与这尘世联系的最最有效的途径了。

人烟,有人有烟,才有生命,才构成尘世幸福的底色,才能称之为村庄。记得那时还在镇上的初中上学。每天放学都要经过三个村庄,它们都在大圩之下,像三个孩童在母亲的怀抱里。中午回家,那些来自各家各户的炊烟都飘散到大圩之上,那些带着草木清香的炊烟,指引着我们回家的方向。我们撒腿就跑,忽略了圩上正盛开着的油菜花,忽略了槐树纯白的花串,忽略了成片成片的芦苇,跑到了自家的厨房里,抱住在灶上忙碌的母亲。

“妈,今天吃红烧肉,我在大圩上闻见了。”几乎每一个小孩子都有本事嗅出自家灶上飘出的炊烟,哪怕离得很远。

记得有一次,我走在一个陌生的村庄里,听不懂村人的话,仿佛一下子被隔离开来,寂寞惶恐不安。是炊烟,一家,两家,三家,连成了一片。我嗅着陌生而熟悉的味道,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打开心门的钥匙,和那个村庄亲近起来。

那些炊烟寄托着人们对乡村传统的深深眷念及对家的深切渴望。离开自己的村庄已经几年了,城里是没有炊烟的,站在层层叠叠的楼房跟前,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即使是乡下,煤气、电器的普通使用,炊烟也越来越少了。我真担心,哪一天回家去,再不见袅袅炊烟,真正不知乡关何处了。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那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邓丽君《又见炊烟》里的场景,怕真要成绝唱了。

 

作者:汪夕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