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无尽情思在清明
2012年04月09日 

今年的清明,天气格外的晴朗,太阳暖暖地照射着大地,春风很柔很软轻轻地吹拂着万物。带着无尽的思念我们又来到了长青山下父亲的坟前———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也许是我人到中年,更能读懂那个年代父亲经历的艰辛和承担的责任,为我们这个家庭所付出的一切。每逢清明时节,也就更加的怀念父亲。

父亲是一个坚韧刚强的人。爷爷奶奶过世早,父亲14岁时就担当起家庭的重任。父亲是老大,家里兄弟4人靠他拉扯长大,父亲还出继赡养着二爷爷。上世纪七十年代分家后,几家人的事依然还是靠父亲操持。每逢赶集外出,父亲都是把几家人的事揽在一起到集上买卖购换物品,为生活奔波。那时生活很困难,吃饭以地瓜粮为主。记得有一年春天,母亲在外婆家带回来几个烧饼,父亲让分给我们吃,母亲央求父亲“还是你吃了吧,你是家里的劳力,你不吃怎么干活,你要是倒下了我们全家都没法过了”。每当想起母亲的话我心里都是一片酸楚。父亲靠着他的勤劳坚韧把整个大家庭的责任留给自己,却为我们撑起一片蓝天。

父亲是一个淳朴的农民,他正直善良,乐于助人,从不贪图便宜,深得村里人的爱戴。他虽然没有读过书,生活的阅历使他对事物的认识都有自己见解,村里修路、分地等大事都让父亲参与,村里喜事丧事、谁家有困难找他帮忙,他都热情答应。父亲不仅会干各种农活,而且心灵手巧,会编篮子、做豆腐、农闲时用玉米皮编垫子。他还是一个石匠,能用石头打出捣蒜用的石臼子,至今我还保存着结婚时父亲送给我的蒜臼子和竹篮。当年,在村里建房的一班人叫屋班,哪家盖房都是提前找父亲商量议事,定好后由父亲带着屋班上的人在农闲时节盖房,从地基规划、安梁上瓦、到房屋竣工都是由父亲主持操作。那时候村里建房干活是义务的,主人家提前备好材料,盖屋时每天送点茶水和香烟,在开工、上梁和完工时管上三顿饭表示下谢意就行了。村里的人都说:村里的大部分房屋都是经过父亲的手建成的。

父爱如山———那是我刻骨铭心的一段记忆。那是1977年的春天,我和弟弟到村头的杨树林砍树枝喂羊,我爬树时不小心从树上掉下来,当时摔昏在地,右肘像是被拧弯的树枝一样不能动,脸上流着血。父亲听说后没穿鞋子就满脸焦急地跑了过来,看到我的胳膊后,他背起我就往邻村看跌打损伤的老医生家跑,五里多的路程父亲仅用了二十分钟就把我背到。老中医在给我做好接骨手术后告诉父亲“幸亏来得及时,要是再慢来一点,断肘部分肿起来就很难接了”。这时,我才看到父亲身上湿透的衣服和眼里闪动的泪花,他蹲着瘦削的身躯,深深的凝视着我,见我醒来说“别害怕,爸爸在呢,很快就会好的”。父亲脸上现出的笑容让我的心里安定了。

能让我们上学读书是父亲一生最大的心愿。他常说“没有文化干不了大事,只要你们愿意上,家里再困难、再苦再累我也要把你们供出去”。那几年,为供我们上学,父亲和大哥种西瓜、种菜、炕烟,没黑没白地干,大哥结婚都没盖新房。二哥考上了师范学院,成为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把弟弟妹妹看大后,我在12岁时才开始上学,二哥帮助我复习,在1986年我考上了中专。1992年最小的妹妹也考上了学。我们家兄妹5人3个考学走出了山村,在村里传为佳话,父亲也成为教子有方的榜样。那几年,父亲依然还是那么操劳,他的神情里却洋溢着幸福和自豪。村里人也都学着父亲,一时供孩子上学成为风气。

父亲没有文化,却有着非常好的记忆力。他听过的书和故事能整段整段的讲,小时候常听他给我们讲《秦琼卖马》、《寒窑记》、穆桂英挂帅等故事,教育我们要发奋读书,诚信做人,不要贪慕虚荣,占小便宜。父亲爱喝点酒,劳累或农闲时,有一把花生和豆粒,能喝上二两小酒是他最大的享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村里规划宅基,已近六十岁的父亲想给在家的小弟盖一口好房子。他把我们兄妹几个叫到一起,让我们都帮帮他、帮帮小弟,那一年父亲还是没黑没白地干,除需要用多人干的活找人外,大部分活都是父亲自己干的,在父亲的努力下,我们为小弟盖了全村最好的平房。

1993年的冬季,母亲告诉我“父亲吃饭不如以前了,有时吃饭打噎”。我把父亲接到城里检查,当看到检查结果时我惊呆了,父亲得的是食道癌,我们全家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给父亲做手术,我和大哥在省肿瘤医院陪护父亲一个半月,父亲的手术很成功,全家为父亲的康复充满了希望。春节,我们兄妹五个不约而同地都回了老家陪父亲过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父亲很高兴,把我们叫到跟前,语语重心长地说:“你们都长大成家立业了,现在生活好了,我也就放心了,你们要孝敬你妈,要珍惜今天的生活,好好地做人做事……”。那晚父亲说了很多,交代了我们很多事。到了春天,母亲告诉我们“父亲能骑自行车去镇上赶集了”,当我们在为父亲的康复高兴时,父亲却在4月8号的晚上去世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61岁的人生,完成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他现在活着还不到80岁,可我们这些儿女们却永远失去了给他尽孝的机会。现在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在每年清明,到他的坟前拔下长满的枯草,再添上一把新土,向他遥寄情思,诉说着今天的变化。站在坟前泪成行,只化作这点点滴滴的记忆。

 

作者:张宏林 李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