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唐村不是村
2012年03月12日 

我们习惯于把唐村镇称为唐村,或许是因为镇驻地就在唐村这个村庄?唐村是个村。可唐村又不是村。

村是什么?从百度搜索一下,得知“村”是中国农村中的居民点,多由一个家族聚居而自然形成,居民在当地从事农林牧渔业或手工业生产。往往由几个这样的村构成乡或镇。以这个定义对照,唐村是村,它下辖5个管区,29个行政村(居),耕地面积2.7万亩,辖区面积38.5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中,农业人口就有2.7万人;有大片沃野,有密林,有如湖泊般闪亮的四层覆膜西瓜大棚,有五月间香飘十里的金银花种植基地;有门口栽着花草蔬菜的农家小院,有相同的淳朴乡音,有鸡鸣犬吠,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温馨。可唐村又不是纯粹的“村”,在这片土地上,有中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邹县电厂,有山东电力一公司、兖矿集团唐村公司、兖矿集团峄化公司等省、市属大中型企业;有大唐石膏板有限公司脱硫石膏板生产项目、大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加气砌块项目、圣唐新能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柴油项目等8大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这些企业如一棵棵树木,随着它们的成长壮大,已逐渐改变了唐村的面貌和气质,现在的她,还有“村姑”的自然可爱,可更增添了时尚迷人的风韵。走在宽阔整洁的迎宾大道上,到不输于城市的青少年宫、文化活动中心、前唐盛和社区等转转看看,再瞧瞧唐村人的穿着打扮及精气神儿,你会发现她美丽的蜕变。而座落于镇上的这些以大唐、圣唐等命名的企业,除了说明与唐村的关系外,还隐隐表达了唐村这块热土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象唐文化一样开放与包容;象唐朝一样繁盛强大。

唐村和唐王湖、唐王河、护驾山等名字由来相同,都和大唐帝国那个如日月般辉耀历史的皇帝——李世民有关。据传唐王李世民征讨天下时,曾在此驻兵,或为纪念,或为分享这荣光,于是命名为唐村。当时这里想必是个人烟稀少、鸡犬声相闻的小村庄吧?当大军开拔时,可能还会有些村里的热血青年随着一起离开了,投入到了滚滚革命洪流中,为大唐的统一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每个时代与朝代都不缺少这样的人。正是他们的参与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个国力强盛、政治制度先进、社会经济繁荣的大唐开始屹立在历史长河中;正是因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展,使得唐朝统治者和普通民众都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养成一种敢于对外开放、勇于向外学习的健康心态;也正是这种开放,使中原地区兼收并蓄边疆民族文化而愈显辉煌灿烂,向世界展现了中华帝国的繁荣强盛与勃勃生机……可以说,正是开放与包容的理念成就了大唐帝国,那么,以唐为“姓”、曾与唐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唐村是如何做的呢?

潘氏家祠。这是一座位于中唐村后的家族祠庙。站在门前,红艳艳的春联给这个古老的建筑增添了无限生机。门框上是:荥阳支脉衍万里望族宗亲居五方;大门上写着:族睦联万里宗亲不以远。说得都是相隔万里却隔不断亲情。据守祠的潘氏后人介绍,他们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姬昌第15子毕公高,于西周初年被封在毕地建立毕国,毕公高封邑四子季孙于潘地,其子孙后代就以封邑命氏为潘,季孙被尊为潘氏始祖。武王伐纣后又封季孙为荥阳侯,“荥阳”便成了全国潘姓的郡望及其堂号,潘氏后裔便以“荥阳郡”、“荥阳堂”、“荥阳世家”等明其根系渊源。西晋末年,38世孙潘伯民随晋元帝南渡,始迁至浙江吴兴郡乌程县;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潘伯祥奉旨押运粮草,从浙江来济宁后,和长兄次子潘荣留居在了济宁北关。第二年(公元1369年)迁居唐村定居,成为邹邑潘氏的始祖。“现在已传到23代了,省内外都有。光在咱们市,象安平、潘庄、岳庄、后万村、乔庄、北安上等30多个村庄都有我们族人”,他的话语中透着身为潘氏的自豪。为什么他们老祖要从浙江迁至济宁直至唐村呢?唐村当时是什么样子?他回答不上来。我在想,是不是当时的邹城、当时的唐村也俨然是一派开放包容气象,因其才吸引潘伯祥一再迁居,落户于唐村?祠堂内一块匾牌上的文字或许就是提供给我们的答案:氏族荥阳晋驻湖州明还邹郡人杰地灵……

立于王炉村头的石碑上有这样一段记载:据传,春秋战国时期此处有九十九盘火炉为邾国炼铸刀箭。约在宋朝,魏、胡两姓到此定居,取名旺炉。后因王姓较多,演变为王炉……似乎每一个村庄的发源都是如此,刚开始只有一两户人家定居,由于有了人烟、人气,慢慢地,会有人聚拢来,姓王的,姓张的,姓赵的……成了一个熙熙攘攘的村庄。就象一片山坡,刚开始只有几棵槐,可随后柏、松、榆等及各种各样的灌木、花草会从四面八方到此落户,它们相互竞争,可更多的,是相互依存,乔木为灌木挡风,灌木为乔木提供养料,渐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种相互融合的生存状态。王炉村西北有座石婆婆庙,庙中供一石碑,依稀能看到碑上的石婆婆刻像。她手持钢鞭,面庞雍容,服饰似于汉代相符,却又近于唐宋。不过我猜想,如若这石婆婆真确有其人的话,只能出现在唐代,只有唐代开明繁荣的环境才能造就这样果敢自信、英姿飒爽的女性,如风尘三侠之红拂女,如组建了娘子军的平阳公主,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为何会在这里留下这样一座女性石像?会不会又与唐初的征战有关?无人得知。这也是这个名叫王炉的村庄抛给我们的又一个迷团。现在王炉的土地不但种庄稼,种蔬菜,还“种”企业———邹城新区脂肪酸厂、国通物流、泉通加油站等6家企业都在这块地上生长着,据村两委委员王延泉说,村里的劳动力要么在这些企业打工,要么给电厂送煤、干杂活,根本没有闲着的,“有了这些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啥事都不耽误。”成就别人,造就自己。开放的唐村打开了自己的大门,让企业兴旺发达的同时,也使这块土地更加生机蓬勃。

在邹县电厂,在兖矿长龙,在金瑞牛业,在兴企新型建材,在农贸市场、商场……在所有座落在唐村的企业、单位里,有说四川话的、说贵州话的、说福建话的、说东北话的、说胶东话的……有汉族、有回族、有苗族、有布依族……他吃着她店里的东北饺子,她住着他公司建的房子,他买一把她大棚里的菜,她穿着他厂里生产的服装……

唐村给他们提供了无限地展示自己的舞台,沟通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这里相遇、相识、相知,让他们不知不觉间融入了唐村的文化氛围中。文化好象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可水滴也会石穿,开放包容的文化会打破一切阻挠与障碍。去年6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演讲时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发展进步。唯有开放,先进和有用的东西才能进得来;唯有包容,吸收借鉴优秀的文化,才能使自己充实和强大起来。国家民族如此,具体到一个人、一个村、一个镇也是如此。在唐村的不同场合听不同的人说起过“唐村精神”:有勇有谋、大胆创新,不怕危险、敢担风险,去则能战、战则能胜。这既是唐村人的理想信念,也是对开放与包容的具体诠释,我以为。

 

文字报道: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