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呼唤英雄
2011年07月24日 

昨晚临睡前,随手从床头橱上拿起一本《读书》杂志翻了起来,这是我多年形成的生活习惯,不看会儿书睡不着觉。这是一本1997年8月份的杂志,其中蓝英年的《法捷耶夫的生与死》一文,再次引起了我的共鸣,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偷看《青年近卫军》时的情景来。

我已记不得是哪一年开始看的《青年近卫军》,反正在文革后期。现在看来,在那个充满反修防修气氛,“左”的一塌糊涂的时期,居然会公开出版这样一部情调暧昧的苏修小说,可以说是一件奇事。我是先看的妈妈给买的小人书,上下两册,里面的奥列格、邱列宁、刘芭的英雄形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众多人物中,谢尔盖·邱列宁最得我们的欢心,我们院里的小伙伴曾经面红耳赤地争论过,觉得谢尔盖·邱列宁一个人扔燃烧瓶那段是不错,可弄死几个小兵太不过瘾了,起码暗杀个将军之类才舒服。

《青年近卫军》是根据苏联克拉斯诺顿市地下共青团组织的“青年近卫军”抗击德国占领军的英勇事迹创作的。1942年9月沦陷的克拉斯诺顿地下共青团组织起约100人左右的“青年近卫军”,与德寇进行了殊死的长期抗争:他们焚毁敌人的粮食、张贴反抗标语、刺杀法西斯侵略者与俄奸,还从集中营里解救出75个苏军战俘。1943年,当苏联红军即将解放该城时,由于组织被叛徒出卖,大部分成员连同地下党员都惨遭杀害。后来,苏联政府追赠青年近卫军五位总部成员为“苏联英雄”称号,苏联共青团中央委托卫国战争期间任《真理报》战地记者的法捷耶夫写一部关于这些青年英雄的小说,这是这部小说的来历。

自古少年向英雄,不论哪个时代的少年,都是一脑门子的英雄梦想和报国激情,我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少年时那几本爱不释手、读了一遍又一遍的英雄书籍,看了一遍又一遍的诸如《英雄儿女》之类的英雄电影,通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使我们铭刻在记忆深处,永不磨灭。在文化闭塞的七十年代,除了校方推荐给我们崇拜的雷锋、王杰、欧阳海、麦贤得之外,我们还有私下里的偶像———地下流传的小说中的人物,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柯察金,比如《红岩》的江姐、许云峰,比如《青年近卫军》里的奥列格·柯舍沃伊、谢尔盖·邱列宁、刘芭·谢芙卓娃,官方的也好私下的也罢,我们心目中的英雄都是那些为了保卫祖国、为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人物。

家里存有不同时期出版的四种版本的《青年近卫军》,其中一种带毛主席语录的是最早的一种,也是我小时候偷看的那种,至今一直珍藏着。一位网友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青年近卫军》有“非常好的自然、心理和朦胧感情的描写,真是黑暗时代的精神大餐。我彻夜阅读,激动不已。至今我还喜欢那个版本,前面带毛主席语录的。”我相信很多当年读过《青年近卫军》的朋友都会有类似的体验,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青年近卫军》几乎包含了少年学子们最感兴趣的所有元素:残酷的战争,勇敢的青年,从容的地下党组织,惊心动魄的地下游击战,美丽的姑娘,浪漫的爱情,质朴的友情,还有那么多动人的英雄人物。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曾经是苏联和新中国文艺创作最重要的精神标示,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恰巴耶夫》、《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普通一兵》到《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日》、《红岩》、《红旗谱》等等,无不高扬着英雄主义大旗,追求一种大气阳刚的崇高美。那时,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还是表现新生活的艺术作品,都在极力张扬一种力量的美,展示一种崇高和悲壮。不论是董存瑞、杨根思、黄继光,还是雷锋、向秀丽乃至草原英雄小姐妹,作为英雄的他们,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种神的感觉,但毕竟激励青少年为了祖国和集体的利益勇于为国献身,他们是我们这一代人心中永远的偶像。当然,今天的英雄,八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之后,英雄崇拜多元化,从八十年代的郭靖、杨过、张无忌,到当下的周杰伦、张靓颖、郭敬明,五花八门都成了青少年们的偶像,跟我们当年大不一样了。

在中国,《青年近卫军》的影响度大概仅次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苏联文学早已不吃香的今天,还挂在世界名著的目录里长销不衰。我想这一定有其道理。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为了国家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主题永远不会过时,法捷耶夫用完美的叙事艺术表现了这个主题,这部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不管法捷耶夫的争议有多大,被泼了多少脏水,对我们中国读者来说,他永远是那个用优美抒情的文笔写出《青年近卫军》《毁灭》的人,他的作品告诉我们,当外国侵略者入侵时,要勇敢地起来斗争!面对敌人的屠刀,要昂着头死去!未来的某一天,如果我们遭受到外敌入侵的时候,希望那些习惯在网上搅拌人肉打口水仗的九零、零零后青少年,也能组织起来,举起手来向祖国宣誓:我,在加入青年近卫军的时候,对着我的战友,对着祖国灾难深重的土地,对着全体人民,庄严宣誓……

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和《毁灭》,尤其是《青年近卫军》在我的少年记忆里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以至于除精心保存着父亲留下的扉页带“毛主席语录”的那本《青年近卫军》以外,七十年代末以来,又陆续买了另外三种版本的《青年近卫军》,一本给自己,另一本送给了妹妹,还有一本留给了儿子。之所以如此,盖是因为这本小说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作品里面的几个主人公是我少年时的英雄偶像。

在“矮小偏”文学形象遍布文学作品的今天,在写作者极力张扬人性丑恶灵魂猥琐的今天,人的神性被遮蔽,人性中善的美的光辉被深度怀疑,过去文学作品中那些曾感动过无数人的具有美好情怀和理想信念的英雄形象,被人像小丑一样的嘲笑着。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活的日益世俗化,精神的日益荒漠化,人,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不再被强调精神,不再具有信仰,更没有崇高的理想。但是,现在的社会还有像我一样的那么多人依然痴迷英雄传奇,沉醉于英雄传奇在我们心中唤起的那种久违的崇高和感动。我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这个英雄远去时代里对英雄的渴望,也说明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是来自我们人类内心的原欲。一位思想家强调: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有了英雄不珍惜更可惜。我想,只有永远牢记并珍惜为国牺牲者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并塑造出足以引领社会的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古往今来,英雄主义始终是一面旗帜,印刻着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塑造着高尚的生命和灵魂。我始终认为,英雄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脊梁,支撑着民族的信心和力量,世界各民族都崇尚和歌唱自己的英雄。一个个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英雄形象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时代呼唤英雄,英雄代表着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中最富于生命、最富于朝气的新生力量,衍生着时代的最强音。没有英雄的时代,不传颂赞美英雄的时代,是黯淡和寂寞的时代,是缺少旗帜和号角的时代。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需要高举英雄主义的旗帜,撑起民族的脊梁。我坚信,与今天的崇尚物欲、追逐享乐,以及许多人日渐颓靡、远离崇高的精神状态相比,那些青春的激情,那些伟大的誓语,那些美好的理想和追求……仍然是高贵和辉煌的,仍然是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信仰不仅是理念和精神,更是人生的指南和人生的最高追求。且停下我们匆匆前行的脚步,向来时走过的路上张望吧!无论是某个个体还是一个民族,都迫切需要倾听这样的呼唤了!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是人们心中的英雄,是我们对照的镜子、人生的坐标。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与英雄相伴同行,接受英雄精神的熏陶和洗礼,我们的文艺创作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英雄时代。我从书橱里找出高莽先生著的《灵魂的归宿———俄罗斯墓园文化》,找到带有法捷耶夫墓碑彩照插图的那一页仔细把量:莫斯科著名公墓里,法捷耶夫的墓碑颇具特色,在他高高的石雕头像下面簇拥着《青年近卫军》小说中五位英雄昂首挺胸、视死如归的浮雕形象:他们是“青年近卫军”总部的五个领导人,这是近卫军的核心人物、只有十六岁的奥列格;这是美丽的邬丽娜;这是勇敢的邱列宁;这是活泼的刘芭;这是备受折磨的万尼亚……

 

作者 杨士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