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山头花鼓戏(济宁市级)
2013年02月17日 

“山头花鼓戏”源于山东省邹城市大束镇东山头村。

“山头花鼓戏”因位于孟子林墓所在地东山头村而得名。据邹城市文化部门考证,明末清初时,安徽花鼓戏向北传播开来,流传入山东的,又分为南、北、东三支,每一支又在其所到之处演变出多种独具地域特色的形式,从安徽凤阳来的花鼓艺人流落到大束镇时,便在当地收徒传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山头花鼓戏”。

“山头花鼓戏”以打花鼓说唱的形式,演绎了在邹城民间流传的一些历史故事、生活琐事和小人物的命运,用传统曲艺的方式唱出生活中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是一种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折射出普通百姓的智慧和生活情趣。“山头花鼓戏”的表演风格诙谐幽默,表演中随处可见插科打诨的情节,有大篇幅的滑稽对白,人物之间很少严肃的对话,人物关系非常轻松。这反映了山头花鼓戏的表演者和观众(农民)乐观、直白的性格特色,是一种农民式的活泼、幽默的语言艺术。

“山头花鼓戏”表演形式可大可小,可简可繁,通常是一人扮作多角,时时地进入角色,退出角色和转换角色,因此他们多作一般装扮。演唱剧目非常丰富,现已整理出版成书有《梁祝》、《顾来有赶脚》、《王小赶脚》、《打梨铧》、《兵困禅宗寺》等剧本及部分唱腔曲谱。

“山头花鼓戏”在当地群众中深受欢迎,山头村几乎人人能哼唱几句经典唱词。

为了挽救这一民间艺术,邹城市非遗保护部门制定多种保护措施,安排专业人员多次进村进行采访、录音、录像,挖掘整理第一手的资料;组织老艺人进行演唱,恢复“山头花鼓戏”的原生态面貌;组织电视台拍摄录像片,在文化馆非遗展室进行宣传等。邹城市非遗保护部门将继续加强对“山头花鼓戏”的保护力度,使这项传统的民间曲艺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