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新闻动态
社会新闻
科学组织 突出重点 力求实效 邹城市实现中医药服务能力新提升
2018年04月16日 

 

走进邹城市北宿镇卫生院的国医堂,淡淡的中药香味扑鼻而来,前来寻求中医药治疗的患者进进出出。古朴、大气的诊疗环境,功能齐全的各类科室,营造出特色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36岁的张晓霞(化名)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已长达10年,特别是近三年病情加重,身体关节肿胀变形,疼痛难忍,为此,她多次去大城市、大医院诊治。虽有效果,但高额的治疗费用和遥远的路途,让她在病情好转后不得不选择放弃治疗,病情不断反复恶化。去年九月,她听亲戚说,离家不远的邹城市北宿镇卫生院国医堂治疗这个病效果不错,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了。提起治疗的效果,晓霞满面笑容:“连续服用三个月中药,关节肿胀变形的症状就明显改善了,疼痛也轻了。真没想到中医这么神奇,每次药费只有200多元。等待医生煎药期间,还能免费做康复运动。国医堂真是方便又实惠!”如今,像晓霞一样慕名来北宿镇卫生院看中医的患者络绎不绝。据了解,该院国医堂不仅设有中医诊疗区,运用艾灸、推拿等优质、安全、经济的中医方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还利用悬壶堂、妙手轩、百草厅、颐生坊四个展区进行中医药知识宣传,形成了集中医医疗、保健、预防为一体的综合诊疗服务区域。更值得一提的是,北宿镇卫生院把中医“治未病”理念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手册和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彩页;联系北宿镇教办、学校等部门让广大老师、学生参与进来,共同学习了解中医国粹文化;发动辖区内居住的0-6岁儿童定期到卫生院健康体检,合理利用体检等候的时间,开设妈妈课堂等,为辖区群众普及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及中医文化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赢得了附近百姓的好口碑,而这只是邹城市大力推广国医堂建设的一个缩影……现在,在邹城市,国医堂中医药服务已经走入千家万户。
   
近年来,邹城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把中医药工作放到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大局中来统筹推进,认真落实各级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坚持自主发展与对外协作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在深化医改中高度重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简便验廉的作用,取得较好成绩,成功创建了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走在了中医药发展的前列。今年邹城市迎接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充分运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积累的经验和营造的氛围,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及全市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紧紧围绕实施方案确立的六项复审主要任务深化认识抓复审、科学组织抓复审、突出重点抓复审、力求实效抓复审,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中医药服务能力新提升,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医药地位更加突出

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卫生计生和中医药工作会议以及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中医药法》,全面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和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借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始终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积极落实中医药倾斜扶持政策,将市中医院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列入邹城市重大的民生工程进行重点打造;在医疗机构中使用中药饮片、中医诊疗技术和经批准的治疗性中药制剂发生的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10%;住院使用纯中医疗法发生的医疗费用,支付比例为90%,通过政策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看中医、用中药,用传统中医药技术治疗疑难杂症,提升群众中医药服务获得感,促进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中医药网络更加完善

全市形成了以市中医院为龙头,镇街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加强市直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院作为邹城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把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投资2600万元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以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及中医药文化宣传、医德医风教育为主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中心改造装修工程基本竣工,即将投入使用,全市中医药服务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加强镇街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全市20家镇街医疗卫生机构均设置中医科,建设中药房,并配备中医诊疗设备,投资360余万元高标准全部建成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国医堂”,在科室设置上,设有2个以上中医诊室和中医特色康复治疗室;在人员配备上,至少配备2名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类别医师占医院医师总数20%以上;在中医药方法运用上,中药饮片不少于300种,能够运用8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镇街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镇街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总量比例达到30%,确保实现人民群众“人人可以享受基本中医药服务”的目标。加强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2017年市政府将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列入为民所办实事项目,按照每处投资15万元、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标准新建50家标准化村卫生室,并已全部建设完成通过验收。2018年市政府将再新建标准化卫生室50处列入为民所办实事项目。全市共有村卫生室575家,乡村医生1387人,7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开展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40%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了100种以上的常见中药饮片,能够运用中医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老年慢性病,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有效降低了人民群众就医费用。

中医药队伍更加壮大

积极争取并组织镇街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参加国家、省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各种人才培养项目及专业技术培训班。积极发挥中医院作为山东省中医药预防保健中心、山东省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单位、邹城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的作用,为镇街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骨干,举办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推广针灸、推拿、拔罐、督灸、刮痧、牵引、小针刀、药物熏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40余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免费接受镇街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乡村医生进修学习,对1500余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适宜技术培训。通过事业单位招考,大力引进中医药人才,全市引进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人才18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招考中医药专业人才43名。同时开展了“学经典、育名医”活动,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优势,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进中医药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

中医药应用更加广泛

积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助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把中医药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扎实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36个月儿童中医药保健、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指导工作。每季度对基层医院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督导,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慢病、食源性疾病培训,提高中医药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和项目人群的管理率,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提升”,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度提升。积极开展以“治未病”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查体、健康宣教、体质辨识、慢病干预、中药熏洗等服务项目,推广中医健康养生理念,发挥上工治未病的优势,为亚健康群体提供保健服务。发挥中医药贴近群众优势,开展中医药服务“四进”工程。结合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健康扶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促进“六进”等活动,开展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的“四进”工程,开展健康义诊和健康宣教,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同时把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服务融入到全国文明城市、山东省卫生监督示范区、全省健康促进医院创建等工作中,广泛宣传普及中医药常识,引导群众主动使用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文化更加繁荣

不断挖掘中医传统文化,打响中医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外修”宣传教育。成立王叔和研究会,先后40余次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史博物馆、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等20余家单位考察认证,精心收集史籍资料百余册,筹建王叔和博物馆,全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医德医风教育基地、中医养生培训基地、青少年健康教育基地,为群众提供科学、准确、通俗的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知识。常态化组织中医药学术交流会,“内修”文化交流。定期组织召开王叔和研究会学术会议,推动学术交流会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召开王叔和研究会第一次学术会议;承办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系列活动儒医高峰论坛,暨济宁市中医药学会脉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王叔和研究会第二次学术会议;召开济宁市龙砂学派五运六气第一届培训班暨第三届叔和研究会学术论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为邹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健康城市奠定基础。深入挖掘邹城中医药传统文化资源,融合我市优秀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做大做强叔和文化品牌,推出城市健康文化旅游新名片,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中医药产业更加蓬勃

推进中医药与养老、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将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纳入重点规划内容,有效开发中医药资源。在中心点镇溪湖厂村探索建立中医文化产业园,做活乡村旅游业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市中医院与兖矿总院、香城镇联合打造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体验游,并被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创建单位”。充分利用王叔和文化资源,大力开展中医养生体验游,并在邹城市各旅游景点开展中医专家义诊活动,在旅游景点宣传栏、电子屏滚动宣传中医保健养生知识,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形成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的效应。由市中医院运营管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以养老、助残为主,医疗为辅的社会福利中心正在建设中,正在与民政局积极协商争取早日投入使用,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对养老机构的支撑作用,探索开展中医药医养融合式养老服务,打造中医健康养老服务邹城品牌。

文字报道:市卫计局

责任编辑:孟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