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
母教文化
着眼女性,抓住家庭建设的“牛鼻子”——山东邹城等地弘扬母教文化带来启示
2016年05月02日 

国以家为本,一个人的培养教育,离不开家庭,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变迁,农村女性逐渐成为家庭的核心和支柱。记者近期在山东基层采访发现,邹城作为孟母文化的发源地,和其他一些地区,以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为己任,通过开展“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美德美家美行美颜”(三新四美)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女性自身素质和形象,发挥了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

注重传承,女性成为家教文化的践行者

孟母“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故事源远流长,孟母成为了教育子女的母亲典范,被誉为“母教一人”。记者近日在孟母教子故事的发源地邹城市采访发现,当地非常注重对农村女性家教文化的教育和指导。

2015316日,大束镇小洪沟村的部分家庭妇女早早来到了村委会大院的会议室,来自孟母讲习所的志愿者讲师姜啸啸,将在这里做一堂“孟母如何教子”的讲座。这堂课在年初就由大束镇向市文明办申报了计划,由市文明办组织孟母讲习所的志愿者讲师进行培训。讲课过程中,姜老师从孟母教子延伸出去,讲授如何爱孩子?怎么才是爱孩子?村民们时而为教育失败的案例而垂泪叹息,时而为教育成果的案例拍手叫好。姜老师介绍,针对农村妇女的家教培训活动不能只讲理论知识,要把一些教育成功或失败案例变成故事讲给村民听,让村民受触动、受震撼,认识到教育孩子是一项很复杂、细致的工作,让农村家长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在邹城,孟母教子故事深入人心。今年49岁的孙现丽是香城镇大北王村的一位平凡母亲,因为自强不息、教子有方,被邹城市评为“优秀母亲”。10年前丈夫突发脑溢血落下了偏瘫的后遗症,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巨大的生活压力也没有放松她对孩子的教育,孙现丽带着瘫痪的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依靠收废品,一边照顾丈夫,一边供2个女儿上学。孙现丽说:“孟母能培养出圣人,我们难道还供不出两个大学生嘛。”她一直秉承传统的重教思想,对两个孩子自幼就加强传统道德和思想教育,叮嘱他们好好学习,做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同时,不要忘记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的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回馈社会和国家。2007年,大女儿以优异成绩考取南京中国医药大学英语系,2012年又考上北京大学软件学院研究生;2010年,二女儿又以602的高分考入了青岛大学。

教育子女,以身践德。邹城城前镇大柳峪村普通村民陈继英的故事妇孺皆知。她义无反顾给三个没娘的孩子当起了后妈,视如己出、百般呵护,使这个曾经失去母爱的家庭重新恢复了往日的欢笑。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丈夫被诊断为肝癌晚期,经多方医治无效留下3万多元的债务去世。为照顾三个年幼的孩子,陈继英卖冰棍、收酒瓶、拾破烂,为了给孩子们筹集大学学费,长年的劳累使她患上了腰间盘突出、腿疼等多种疾病。在她一个人的支撑下,三个孩子都被她培养成才,两个孩子进入大学,一个孩子考入高职校,均称为为社会有用的人。陈继英的故事令人感动,她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当代孟母”、山东省“十大优秀母亲”、“感动邹城十大人物”、“邹城道德模范”。

母教文化在邹城有着深厚的根基。邹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永玲在介绍母教文化时,以《韩诗外传》中孟子欲休妻子的一则典故为例:孟子有一次直接推门进入私室,见到妻子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认为妻子无礼数而欲休妻。孟母却教育孟子,进门前要先敲门问有没有人在,或是要故意放大声音,告诉别人自己来了,这是一种尊敬。这一文化典故影响邹城民风至深,现在邹城很多农村男性,特别是当了公公以后,进门都是先咳嗽。

据王永玲介绍,近年来,邹城市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母教文化的内涵。自2007年以来,连续九年举办与母亲文化有关的系列活动,突出女性在家庭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孟母教子”文化底蕴,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大力弘扬母教文化、仁爱文化、孝德文化,积极倡树母慈子孝文明道德新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在大力弘扬母教文化传统中该市创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抓住每年举办中华母亲文化节集中活动的时机,评选表彰教子有方好母亲、举办各级优秀母亲事迹报告会及家教知识讲座。同时,结合形势的需要,让优秀母亲现身说法,积极向广大母亲传播先进的家教理念,在全市城乡营造了“人人谈家教、家家育新人”的浓厚氛围。

注重实践,女性成为新生活的推动者

走进邹城北齐村,优美整齐的家庭庭院和整洁的村貌让人很难将这里与传统农村面貌联系在一起。村街道两旁张贴了近10年来当选出村级“十佳孝星”“好媳妇”“文明和谐家庭”等荣誉榜。走进村民孔令燕家,面积不大的屋子里,窗明几净,客厅东面的“荣誉墙”格外显眼。墙架上摆着她和孩子获得的“文明卫生示范户”、“三好学生”等各种荣誉。可以看得出,部分奖状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摆在墙上”的礼遇,有的已经磨损破旧了,但是现在,这些奖状被孔令燕细心地抚平、镶框,郑重地摆在了这里。

孔令燕是邹城市第一批“三新四美”示范户之一,也是“三新四美”活动的受益者之一。她丈夫长期外出打工,家里有一个7岁的男孩因病行动不便,因此,她缺少自信,不愿意出门,只喜欢宅在家里绣绣十字绣、陪陪孩子,生活单调而沉闷。参加“三新四美”教育实践活动之后,“孟母讲习所”的志愿者们给她设计了这个荣誉墙,并买了一些盆花送到她家,让她的家变得温馨、充满了正能量。志愿者们还经常给她讲述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如何保持阳光心态等知识,让孔玲燕找回了生活的自信,看到了生活的阳光。2014年她被评为村里的“文明卫生示范户”,不仅在操持家务上为其他家庭做出了榜样,而且在“孟母讲习所”志愿者的组织下,走出自己的家门,带领全村妇女组建了广场舞舞蹈队。

孔令燕家是邹城市在农村坚持家庭道德建设示范带动的缩影,2014年,邹城市选择部分农户作为“三新四美”教育实践活动的示范户,对示范户家庭妇女在家庭布置、接人待物、文明举止、家庭关系等进行全面指导,发挥示范户的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农户素质提升。

“丈夫街上走,带着妻子的手,丈夫形象怎么样代表着妻子的品位。”王永玲认为,现在很多地方虽然搞新农村建设,硬件上去了,但是软件上不去,邻里不团结,家庭不和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抓住女性。而邹城自古有母教文化的传统,群众对女性的作用发挥有很好的认识基础。

为了更多地发挥女性的带动作用,2014年初邹城招募200多名志愿者,注册成立了孟母讲习所,开展“三新四美”的教育实践活动。孟母讲习团理事长郭校宇说,讲习所梳理出了贴合群众需求的家庭教育、和谐家庭关系、优秀传统文化、家庭软装修、美容化妆、团队培训、广场舞培训、健康保健、感恩励志等9大类30多个课题。志愿者深入到农村去,选取示范家庭采取集中讲座、个别辅导、入户指导等形式,全面提升示范户形象。今年已培训80多场次,其中妇女培训比例达75%。俗话说“一个妇女旺三代”,邹城市文明办副主任刘超介绍,在设计“三新四美”教育实践活动之初,就突出家庭妇女主导作用,提出了对农村妇女的教育活动要“有讲有习”“讲习并重”“以习促变”,短期内使家庭妇女的思想有变化、形象有提升。同时,利用 “文明卫生示范户”、“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为载体,加大对示范户的宣传力度,通过示范户影响带动其他家庭道德素质、环境卫生、个人形象、文明行为的提升。

北齐村村支书齐士湖介绍,村里有个卖烧饼的家庭,因为这家人要很早起床和面做烧饼,抽不出时间打理家里的卫生,烧饼都不好卖,后来在其他先进家庭的带动下,这家的媳妇逐步的改善了家里的卫生,烧饼的销路也好了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伦理秩序,核心是告诉人们家庭成员有分工,要干好自己的事。男性主外,女性除了社会角色外,主要是家庭角色,她的言行举止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一位女性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经营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10月《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挥我国妇女伟大作用》中提出“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这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据邹城文明办副主任刘超介绍,要想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就要保证女性模范人物不仅有社会地位,好有经济实惠。邹城市成立了爱心基金,通过爱心企业捐款支持道德模范。此外,邹城结合传统文化,深入挖掘身边女性的道德故事,编排创作了豫剧《继机教子》、渔鼓《孟母三迁》、话剧《魏传兰》等一大批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产品。

注重弘扬,女性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引领者

优秀传统文化、母教文化在邹城大地发挥了变革式的影响,究其原因,既有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也是邹城长期坚持弘扬、传承、创新的成果,更是新农村妇女主动适应新生活的内因驱动。现如今,在邹城基层女性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了传承贤妻、慈母的家庭角色中,更是成为了践行团结友爱、乐于奉献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对推进社会治理、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产生了更大影响。长期以来,邹城市特别重视女性道德模范人物的评选、宣传工作,形成了诸如“最美母亲”、“优秀母亲”、“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当代孟母”等女性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品牌。市、镇、村三级层层开展评选推荐活动,并通过“善行义举”四德榜张榜公布,评选结果纳入村民道德档案,形成了“为凡人树榜,为百姓立传”的社会舆论导向。

捡来一个“娘”,伺候三十载——在该市北宿镇,张厚玲就是十里八乡群众眼中的榜样。1977当时担任东毛村妇代会主任的张厚玲接触到了杨刘氏,出于工作以及对老人的同情,她开始义务照顾无儿无女的杨刘氏和老伴。几年后,杨刘氏的老伴因病去世,张厚玲给他办理了丧事,并将杨刘氏直接接到了自己刚刚翻盖的新屋,像母亲一样照顾了30多年。张厚玲说:“当年把老人家接过来照顾,就做好了打算,只要身体还行还能背得动,就一直照顾下去给她养老送终”, 现在张厚玲的老伴、儿子、儿媳都把杨刘氏当成了亲人,92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在她的带动下,所在的北宿镇东毛村敬老孝老蔚然成风。

一个人可以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则能温暖一座城。“我一直渴望着能背上妈妈为我准备的新书包,受委屈时在妈妈怀里撒撒娇,可因为妈妈精神不好,这一切都成了梦。然而,今天,我的梦成真了……”峄山镇大庄村小学四年级的小依冉高兴地说。这是在该市举行的“爱心妈妈”与孤困留守儿童结对帮扶仪式上的感人一幕,在邹城市妇联的号召下,590名爱心妈妈光荣入“伍”,通过“一对一” 、“多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等方式,从物质帮扶、健康咨询和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结对帮扶530名孤困、留守儿童,让孩子们感受社会大家庭浓浓的温暖。

在该市“三新四美”实践活动中,邹城市市文明办引导成立了多支由农村女性组成的巾帼志愿者队伍,她们组织群众参加各类培训,带领村民参加健康文化文艺活动,帮助鳏寡孤独老人收拾卫生,关心关爱留守困难儿童,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在前不久该市城前镇举办的桃花节上,活跃着一支“桃花节志愿者”服务队伍格外引人关注。据城前镇党委宣传委员刘汝美介绍,他们全都是来自城前镇的地道的村民,以前从没想到能在这么大型的活动中抛头露面,虽然有很高的积极性,但是刚开始十分羞怯。为此,城前镇政府联系了孟母讲习所的讲师,对他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封闭训练。桃花节上,他们统一着装、面带微笑、形体端庄、热心服务,成为桃花节一道靓丽的风景。该镇党委书记屈耀武感动地说,“没想到我们的村民在桃花节活动中竟然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充分展现了新时期新农村、新农民的风采!”来自榆官村的骨干队员周均东夫妇说“来到这里,我们就代表城前镇人”,但周均东也坦诚告诉记者,包括自己在内最初这支队伍的男性很多都是在媳妇的影响下加入的。现在这支近百人的队伍已经注册了201115924QQ群,打算注册成立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夫妇队员满孝霞、郝亮也表示:“以后政府要举办桃花节这样的活动,我们还会积极参加,当好志愿者!”

记者在山东的其他地方采访发现,很多地方也和邹城一样注重发挥女性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作用。基层群众认为,家庭建设和教育应更多的着眼女性作用。

潍坊青州市王坟镇的侯王村,是一个依山而建的乡村。记者在这里看到许多庄户人家的门楼悬挂着“慈孝人家”或“孝德人家”的匾额,在门边张贴“孝德榜”,上面印有全家福与家庭简介。记者走进一户“慈孝人家”,50岁“儿媳妇”张兴臻正忙着收拾家务。对上有公公、婆婆,下有儿子、儿媳的张兴臻而言,和睦的婆媳关系是最好的家庭评价。联村书记冯先家说,开展相关荣誉评选有用有效,有的人家因婆媳不和未能入选,在外地求学的儿子甚至想不再回家过年,促使家庭风气一变,次年评为“慈孝人家”。

在曲阜宫家村,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及孝德红黑榜,成为乡村治理的利器。村支书宫建告诉记者,张榜本身就有鞭策作用,上不了红榜,在农村看来如同颜面扫地。黑榜的存在更多发挥警示作用。“说媳妇的时候,亲家们都可看重文明示范户等称号了!”“现在评选‘好婆婆’‘好儿媳’需要经过30多名党员和村民代表投票。”宫建说,老百姓很看重这些村级荣誉,因为名额有限,还有村民还找村两委希望给自己的儿媳拨个名额。

冯先家告诉记者,抓住“关键少数”,促进村风由孝养过渡到孝顺、孝敬是现侯王村维护良好村风的有力抓手”。村风好了,人心齐了,劲儿就能往一处使。硬化村内13.2公里道路,栽种黄金树等5800余棵,村居绿化率达54%,同时发挥山区自然优势发展农家乐等近郊旅游项目,村集体年收入约82万元。冯先家感慨道:“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

山东桓台县王渔洋学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魏恒远认为,这些年国家在搞社会建设举办过许多活动,但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在哪里?一个人的培养教育,离不开家庭,抓住了家庭,也就抓住了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记者发现,在母教文化的带动下,如今邹城爱心捐助、“慈心一日捐”、无偿献血、爱心认领、关爱留守儿童等爱心救助活动的开展已形成常态,道德之花在孟子故里绽放。王永玲认为,女性作为母亲和妻子的双重角色,是“和谐家庭”的核心,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营造、良好家风的形成以及家庭成员素质的提高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有着至关重要和无可取代的作用。全社会应进一步重视女性,引导女性文化兴家,倡导女性以德立家,推动形成良好家风和社会风尚。